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民国时期,中国一片破败景象。20世纪30~40年代,农村经济更趋萧条,农户谋生艰难,贫困程度加深,多数家庭常常出现亏空,只好饮鸩止渴,借贷度日。可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贫困农户借贷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生活消费,当然也有少部分借贷用于了生产方面。中国农村中,除了贫困农户外,其他不同阶层农户的借贷需求则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地主、富裕中农、中农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就比较多...
本文主要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市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俗具有什么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制度及婚姻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村,在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建立之前,农户借贷网络主要由四个渠道构成:一是私人借贷,如亲友与熟人的无息或低息借贷、私人高利贷;二是典当;三是村镇的商户;四是互助会,如各种形式的钱会。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兴起后,农户新增了借贷渠道,但借款金额有限。总体而言,20世纪30~40年代,私人借贷渠道是农户借贷的主渠道...
本文紧扣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这一核心概念,充分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田野考察与文献校勘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保护石刻文物的大前提下,以西安地区石刻为考察对象,阐述其价值,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关于西安民国时期石刻的保护对策,进而为更广阔的地理概念以及时间概念上的同类石刻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1902年夏秋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致函黄遵宪,提出创办《国学报》,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又名“国学振起社”),这是用“国学”代指中国传统学术的较早记载。在“国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则是最早系统思考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差异的人,他在主政两湖期间,提出了“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概念...
民国河西走廊地方档案记载了水利活动中汉、藏两族互动的诸多个案,主要围绕水源林保护与祁连山山前草原开垦中是否选择灌溉两个问题展开。其中,汉、藏两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并非竞争性,主流是融洽、和谐的,但其具体表现则较为复杂,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也表明民族关系可以从十分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予以体现,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对民族关系的具体形态产生某些关键性影...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