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7年下半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其标志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此,一个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组成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开始形成,并且走向普遍覆盖。在全民医保起步的同时,医疗服务体系却在回归计划体制。通过对公立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医疗器械的政府集中采购和基本药品的统购统销,...
虽然在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曾存在形形色色的农民合作实践和思想,但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农民方面是最有成效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正是靠着建立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靠着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统购统销政策等的有力支撑,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建立起独立且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以改革促发展的转型时期。国家从农村到城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制度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后来又对城市的蔬菜、副食和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给农民带来了“自由活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由此引发了由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村向发达城市...
本章主要回应农民互助合作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偏向”。事实上,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需要: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很不稳定,特别是分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中下农,仍然存在独立生产的困难;为了发展生产、兴修大中型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等,为了避免重新发生借高利贷、典让、出卖土地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也需要进一步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运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增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断增多,但城市与农村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三农”问题也长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提出、深化并且实践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与“城乡二元对立格...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断巩固、市场化取向改革等阶段,至今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仍未完全结束。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农产品流通组织有着本质的差异。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农产品流通组织的主体、目标、运行规则与相应时期经济体制的关系,进而为推动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向市...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农村深化改革,而农村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就农村社区服务发展及其走向而言,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农村社区服务影响较大。本文主要讨论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服务发展的跟进关系,并重点阐述农村社区服务对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支持作用。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