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耕地利用形态变迁     检索到  47233  条相关信息

传统农田生态景观逐渐远离大城市,被立体多层的田园生态景观所取代。乡村农业更多体现为生态、文化以及依存于生态文化的就业保障和文化传承等,传统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弱化、生态功能强化。树,从四旁向优质耕地扩散;树,被农村家庭视为积少成多的绿色银行。本文以紧邻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的金马河、羊马河流域耕地利用形态变迁为例,从四旁树、大田树出发,探讨耕地园林化背后的驱动因素...

作者:沈茂英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本文基于对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广东五省的普通种粮农户、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合作社进行的问卷调查,首先对耕地利用行为特征的转变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耕地利用行为呈现耕地收入来源占比大幅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大幅下降、多元流转规模大幅提升的特征。种粮主体耕地利用行为则呈现“非农化”现象严重、“非粮化”趋势加剧、“撂荒性”行为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变迁趋势,...

作者:虞洪 田媛媛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土地作为建构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可以从土地对家族的构成机制中得到理解。中国农村被认为是“家族主义”的,家族的关系构成与情感凝聚的方式都与土地密不可分。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围绕土地的改革后,中国的家族形态、宗亲观念以及祭祀方式都发生了变迁。本文将以坟地的社会生命转换为基础,展示这一变迁轨迹之下的土地形态之变。

作者:陈靖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农民经济的特点、运行和转变以特定的时空坐标为条件。就空间而论,它们依存于特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农业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力和资源状况、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使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成为经济活动的制约因素。本章主要从农民经济存在的特定环境出发,对清代华北和农业英格兰进行比较。

作者:徐浩 出版时间:2002年06月
关键词:

为探究耕地流转如何促进其非粮化利用,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基于计划行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理论框架,按照“以地定人”原则随机收集问卷,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揭示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影响机制,并从转入主体分异视角剖析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差异。结果表明,非粮和粮食作物收益剪刀差及经营主体跟风行为均促进了流转耕地非粮化利用,而非粮化利用的交易成本及经营主体的禀赋约束则...

作者:刘光盛 陈莉珍 乔子源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提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奋斗目标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会有许多困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土地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作者:黄小虎 边江泽 出版时间:2000年11月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畜牧经济在西藏处于主导地位,在畜牧经济的主要分布区域西藏的西北部则分布着相当数量的人口,随着西藏经济形态的转变,东南部农业经济兴起,再加上农业经济比畜牧经济承载的人口数量多,西藏东南部的人口数量逐渐超过西北部,最终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雅砻部落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随后在一些农业比较发达和宗教比较兴盛的地方逐渐形成了城镇,特别是山南地区...

作者:黄祖宏 高向东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本文从自然形态、定居的自然条件及空间布局和变迁来介绍新城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作者:陈军亚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