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要闻
滇桂黔致力破解石漠化区域开发扶贫难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辑:youziyue

   8月15-16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开发扶贫论文交流会在河池市凤山县举行。本次论文交流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滇桂黔石漠化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扶贫。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在亚热带喀斯特地形背景下,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导致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并最终导致土地彻底性退化而失去生产力,使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一种生态现象。科学家将喀斯特石漠化称为“地球癌症”。

  石漠化既是一个严峻的生态问题,又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区域化的滇桂黔石漠化问题,不仅严重制约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已成为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区域性生态问题。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包括滇桂黔三省区的80个县,石漠化面积8.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的2/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把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国家今后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省际结合 区域联动

  经过多年努力,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目前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等贫困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贯彻中央扶贫开发新精神,在新的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创新思路,寻找扶贫工作新突破点,探索一条合理新途径。 

  本次论文交流会共收到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专家学者参会的论文266篇,专家学者的论文高屋建瓴,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结合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开发扶贫的重点、难点提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从环境保护、特色农业、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异地安置、生态补偿、扶贫法制等方面对石漠化的成因、综合治理及开发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委党校的副教授林红认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作为一个区域来看,这为我们进行石漠化片区的区域合作,共同攻关提供了重要依据。多年实践证明,要解决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贫困问题,必须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看待,以合力整体推动该区域的综合治理。

  一些与会代表认为,要从区域整体出发科学编制扶贫攻坚分省实施规划,要把扶贫攻坚分省实施规划同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结合起来,增强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分省实施规划的可操作性。

  来自黔西南州的戴卫平认为,省际结合部区域是以省级行政边界为起点向行政区内部横向延展一定宽度所构成的、沿边界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边界”是它的核心。它会对国家或本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既可以产生“经济空洞”,也可以创造经济奇迹。省际结合部区域更多地表现为资源富集,而且经济欠发达、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与会专家认为,片区各省区各县市要做好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做好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不仅着眼于解决片区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更注重从根本上转变片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目标。

  要构建大扶贫格局,调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社会力量参与石漠化开发扶贫。尤其在产业扶持上,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适合在片区内发展的要优先安排,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片区内转移。

  广西财经学院周英虎教授认为,从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开发的角度看,加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省区间的横向联系,需要健全、改善和提升各省区之间的公路交通网络,完善和配套相应的设施,整合省区际间的旅游资源。

  来自云南省的专家认为,加大省区际之间、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的力度,可以形成片区扶贫开发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为此,片区内各省区应建立健全与定点扶贫各省区的中直单位的沟通联系机制,完善各部门配合机制。

  广西的一些与会代表认为,要积极探索对口帮扶新机制,以发挥东西协作扶贫的作用。为此,片区三省区要从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等方面完善东西协作扶贫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片区三省区与对口帮扶城市实现产业对接、劳务输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发展共赢的新型帮扶机制。

  整合资源 协调推进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区域合作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开发扶贫,必须打破以往零打碎敲的做法,整合资源,协调推进。尤其在国家安排投资的基础上,片区各县市要努力落实配套资金,并继续做好资金整合,如整合水利、农林畜牧、人饮等各类资金在重点区域进行整治。

  遵义市委党校副教授袁小英提出,要突出区域协作,打造区域合作高地,抓住中央重点支持片区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机遇,以实施国家新一轮整村推进为基础,整合区域各部门资金项目和社会资源,大力实施集团帮扶和整乡、整县推进。

  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党校副校长罗捷认为,重视区域协调是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的基本要求。石漠化片区开发扶贫需要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开发扶贫的协作发展。只有协调推进,才能实现政策、资金等扶贫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大效益。建议河池建立省际、市际间区域扶贫协作机制。依托这一机制,河池可以主动与百色片区、相邻的滇黔片区加强扶贫工作方面的沟通协调,特别是在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搞好对接,相互配合,推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联动。

  广西柳钢党校李昌荣、赵一霖认为,协调推进要着力统筹兼顾,把石漠化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而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调研组提出,协调推进首先要加大石漠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石漠化地区往往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基础设施最落后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电、路的建设是最迫切、最惠民、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覃太红认为,整合资源协调推进体现在制订石漠化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长中短期规划中,把石漠化片区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制订长期、中期、短期区域发展和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攻坚措施,制定操作性强的可行方案,分期分批,并提出具体措施。

  探索模式 持续发展

  探索开发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强调片区扶贫系统各要素的和谐统一,突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开发扶贫能力的培养,使扶贫任务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互相协调。

  滇桂黔三省区在长期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形成了一些典型治理模式,这些模式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某一方面的普遍意义,对三省区破解石漠化开发扶贫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来自云南文山的赵丽英、程静波,介绍了文山“六子登科”综合开发扶贫模式。文山在以往开发扶贫过程中,积极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就地开发与异地开发相结合的措施,总结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综合扶贫开发治理模式。通过实施这一治理模式,石漠化山区逐步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新景象。如文山江龙村经过这一模式治理,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分别高于全县水平,实现由“救济村”向“富裕文明村”转变,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贵州省的代表还介绍了该省贞丰县顶坛片区催生中国花椒之乡的“顶坛模式”。居住在贞丰县顶坛片区的山里人家,在石旮旯里大种花椒,拔掉了穷根,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创造了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顶坛模式”。2007年12月,贞丰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中共河池市委党校、河池行政学院课题组介绍,河池人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奋斗,也探索出了开发扶贫比较成功的治理模式,如依靠科技致富的“环江模式”,发展核桃树产业致富的“凤山模式”,移民异地开发发展的“都安模式”。

  中共凤山县委党校课题组介绍了以旅游产业开发为扶贫主线创新发展的“东巴凤模式”,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扶贫主线创新发展的“都安大化模式”。

  另外,广西代表还介绍了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以及都安瑶族自治县“无土安置”模式等。


内容时间:2012-08-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