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概况
甘谷县扶贫概况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31  编辑:谢心言

摘要:甘谷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2019年4月29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情况

2018年以零漏评、零错退率的优异成绩率先在全市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五年累计脱贫17.12万人、出列195个贫困村,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困扰甘谷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五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3亿元,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改造农村成“清零”天津市东丽区扶贫协作和中车集团定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五年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坚持“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实行动态清零。巩固扩大“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以传统增收产业为主导,以“短平快”项目、“五小”产业、就业帮扶车间、林下经济为补充的“1+3”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继续加大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支持力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积极争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增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承包耕地用途管制,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稳步扩大高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提高农技推广和机械化服务水平,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生产保护区,实现抗旱播种、地膜覆盖、高产优质良种和机械耕种收适宜区全覆盖。提高优质食用油、肉类产量,确保粮油肉储备达到合理规模。“十四五”期间,粮食年度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左右,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9.8万吨以上。

3.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魅力“甘味”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和“4+2+3”农业产业振兴行动,发展果椒、蔬菜、养殖、劳务 4大支柱产业品牌化、绿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培育做强道地中药材、做特乡村旅游2大优势产业,打造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甘谷月季3大特色品牌。突出“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集群导向,实施补链、延链、扩链、强链工程,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终端市场、产业保险和农产品电商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建重点区域相对集中、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企业配套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蔬菜、果椒、中药材的产后分级、分拣、包装以及食品、调味品加工,支持培育、引进精深加工。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规模扩张,重点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为主的惠农综合服务新体系,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快递企业、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在乡镇新建5万吨的产地仓储冷链设施,重点引进农产品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分选、包装等先进适用设备,逐步构建覆盖全域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加强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围绕蔬菜、果椒、中药材等产品集散流通,实施产地市场建设项目,重点在磐安镇五甲坪村、四十铺、新兴镇雒家村、六峰镇中洲村、礼辛镇尉坪村、大石镇新建果蔬产地市场,在白家湾乡、谢家湾乡新建果椒产地市场,在八里湾镇、六峰镇、安远镇、金山镇新建综合商贸市场,在优势中药材主产区配套建设区域中心市场、在中药材主产乡镇建设交易市场,在新兴镇新建花卉集散交易中心,为优质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奖励年创建各级示范社55家、示范家庭农场25家,规范提升合作社50家,扶持标准化种养基地10处,家庭农场特色基地2处,培训合作社理事长1000人。

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积极争取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智慧气象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工程,打造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2处、农业信息化示范点10个,引领全县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健全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风险防控能力,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落实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增强重要农产品应对市场价格风险能力。

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推进乡镇和村庄规划。把乡村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引领作用,科学编制乡村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详细规划,把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村庄建设发展有目标、重点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强化乡镇人口承载和要素聚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升中心村、城郊村、特色村发展能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程,以“渭河沿线、散渡河沿线、清溪河沿线、南部后山区、泾甘路沿线”为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打造“富民产业型、田园生态型、古村民俗型、避暑休闲型、旅游观光型、田园风情型、乡风文明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个、村75—100个。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启动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管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提升乡村环境。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甘南“全域无垃圾”治理做法,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水平,继续做好厕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建成生态系统稳定健康、生活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培养乡村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行动,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着力打造培育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以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乡情乡愁为纽带,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等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5.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来源:甘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内容时间:2019-05-0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