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人口24.09万人(2012年),辖14镇、5乡、1民族乡,305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11.48%,下降到2018年的4.38%。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情况
打赢脱贫攻坚战,劳务经济成为文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2019年全年组织劳务输转5.8万人次,创收13亿元以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建立的60家扶贫车间,共带动1300多人实现脱贫。配合劳务工作,文县始终把贫困群众作为主体,通过系列精准培训,强化技能训练,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活力。文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优势,紧紧抓住“文旅强县”战略的实施,围绕做优做强旅游品牌、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从“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入手,开启乡村旅游“强引擎”。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乡村要振兴,产业先振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今年以来,文县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切入点。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农业发展由“粗放”向“集中”、“传统”向“现代”、“单一”向“多元”、“普遍”向“专业”等多维度转变,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带来了更多实惠,也为群众的生活参生活带来了稳稳的幸福。“我种地十几年了,这两年我也改变了以往的种植模式,种植“订单辣椒”这样的订单农蔬菜,签有订单、买有保险,既降低了风险,也不愁卖不出去,收入还很客观。”“订单辣椒”种植让文县天池镇鹞子坪村村民宋安建致富信心大增。
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让乡村振兴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希望和生机。近年来,文县文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东南茶叶、西北纹党,全域杂药、半山林果、川坝蔬菜、两江橄榄、宜区油粮、多区花椒、扩大养殖”的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互补、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产业带动、提高效益”的特色产业发展原则,“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对全县分片区确定主导产业,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全覆盖。目前,已形成碧口片区茶叶产业片带,石坊片区中药材产业片带,临江片区花椒、油橄榄产业片带,城关片区花椒、蔬菜、鲜果产业片带特色产业格局。
植树造林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共赢。今年截至目前,全县新增经济林果种植面积1.37万亩,新增生态林造林面积0.85万亩,新育苗木79万亩,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6.5万亩;在碧口、范坝、中庙等乡镇管理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0.8万亩;在丹堡镇吕家坪村等高半山马铃薯示范点实施马铃薯一级种薯扩繁394亩;在中寨、堡子坝、桥头等乡镇的适宜区积极推广纹党参GAP标准化种植技术,新增纹党种植750余亩,建成纹党种植基地3.4万亩;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蜂产业,全县已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养蜂农户2507户,养殖蜜蜂6.6万箱,蜂蜜年产量达到890吨,总产值预计可达7000多万元。
农村要振兴,绿色产业更关键。2021年,文县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省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事,乡村振兴又从春天稳步启程。绿化、美化家园、改善人居环境,做活、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续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据悉,今年重点在白水江、白龙江沿线17个乡镇96个村新发展5万亩油橄榄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扶持发展油橄榄专业合作社20家,生产加工企业2家,油橄榄种植面积11万亩,挂果面积4万亩。2020年油橄榄鲜果产量达960吨,产值近600万元。
乡村振兴,像条“金扁担”,一头挑“绿水青山”,一头挑“金山银山”。为优化生态振兴这个支撑,文县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化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文县石鸡坝镇的陶家湾村,走近便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房屋错落有致,硬化的道路整洁干净,绿化整齐划一,幸福的村民精神抖擞,村容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我们村子,破难不看,环境卫生特别差,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精准扶贫为契机,大搞新农村建设,现在我们的房子安全了,村子亮堂了,水、电、路、网都通道家了,村里垃圾没了,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提升了。”看到变化乡亲们很是感慨。
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此,文县充分发挥全县文明实践阵地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村创建行动”为主题,以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扎实开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并通过广泛宣传、群策群力、发动群众自主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理,基本实现全县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生活习惯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文县创建有省级文明乡镇3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乡镇1个、市级文明村10个,县级文明乡镇4个、县级文明村33个。
提升乡村品质,乡村旅游见真效。近年来,文县放眼“大九寨旅游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原则,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绿色、人文及毗邻九寨沟景区的优势,抢抓打造向南开放“桥头堡”有利契机,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要素互动、全时段体验、全社会参与。截至目前,成功举办了四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旅游节。碧口美食、白马人火把节、“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池哥昼”等均让旅游景点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以“乡村旅游”为主题,在碧口古镇形成了以古镇、石龙沟、碧峰沟、李子坝、小团鱼河等景区为主的大景区;在天池镇建成了文县天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铁楼乡建成了融合白马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旅游商品、玻璃栈道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县白马河国家3A级景区。养生休闲生态园、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园等富民“造血”乡村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有效助提升了景区乡村品质,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据文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尤桃元介绍,近年来,全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有农家乐156家,农家客栈56家,餐位5600多个,床位700多张,直接从业700余人,间接从业人3000余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8.12”暴洪泥石流灾害双重影响下,全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累计118.098万人次,同比增长36.6%;实现旅游综合经济收入约6.04亿元,同比增长37.5%。
傍晚时分,丹堡镇上丹村何宗韩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在这里跳舞、健身,好不热闹,展现出乡风文明的新风貌!近日,原来背着双手闲转的人们也有了新去处,听劳务技能培训、学就业创业技术,连村里昔日的“闲话摊”也成了探讨致富经的“交流点”。乡村振兴,带头人是关键。连日来,文县巧念“人才经”,整合知识人才、科技和培训资源,扎实推进能力提升,充实了“专家库”。近日,在碧口镇李子坝村举办茶叶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班,使村民学到了先进种茶和制茶技术,培养了高素质的茶叶产业人才500多人。为全县茶产业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针对换届后村(社区)干部学历高、年纪轻,但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实际,举办了村(社区)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分5期对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任职的村(社区)干部共计971人开展轮训,切实壮大了乡村振兴基层骨干队伍力量。此外,全力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牧业产业队伍,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吸引有学历、有意愿、有志向、有能力,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发展致富,切实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统筹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今年以来,文县从加强基层党建入手,从建强基层阵地、选强配优村党支部班子等入手,实施乡村组织振兴。强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上下联动、全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并对村“两委”换届进行“回头看”,净化基层组织政治生态。还建立了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发现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大从青年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党支部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鼓励村党组织成员或党员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因时因需精准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持续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以“文化为魂”在知识型人才的引领、带动下,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示范村,让群众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文县不断深化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最美家庭,宣传农民身边的道德榜样,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身边的“文县好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有效加快镇村文化事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鲜明地域特色文化村镇培育和打造步伐。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镇)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社区)312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所、站、基地共23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部覆盖。“巾帼家美积分超市”305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34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6支,文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爱心公益促进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蓝天救援队、及时救援队等社会志愿组织多支,志愿者人数达6200多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多小时。
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新征程。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文县以建设“美丽文县”为目标总定位,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新屏障、深化拓展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新高地、着力打造甘肃融入南向通道新枢纽、全面建成宜居宜游宜业新家园、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4+1”目标定位和“1+3+6”工作重点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全力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书写“美丽文县”新篇章。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内容时间: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