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概况
正安县脱贫概况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编辑:wubo

摘要:正安县地处黔北(遵义市东北部),全县辖19个乡镇,152个村(社区、居委会),2010年末总人口63.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是国家重点贫困县。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最显,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清零”脱贫摘帽,彻底撕掉了困扰正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情况

        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劲头,集中火力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深入打好“四场硬仗”,全县31298户12803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员脱贫,以零错退、零漏评、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和群众认可度达99.22%的成绩,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为革命老区遵义市全员脱贫实现圆满收官,解决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千年巨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15年的86.5%增加到97.5%,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产业、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执行落实。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持续稳定帮扶机制。建立健全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依托全省扶贫云平台,严格落实脱贫户、边缘户动态监测和“两不愁三保障”等常态化跟踪,着力脱贫后防返贫动态监测,防止边脱贫、边返贫、边致贫。全力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机制,继续加大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落实力度,有效遏制“因病、因学、因住”致贫返贫问题。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大体系”建设,盘活移民搬迁户“三块地”资产,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继续推动就业扶贫,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为重点,通过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确保已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

2.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方式衔接,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到2025年,初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坚持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县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坝区产业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大做强“以白茶为主的茶产业”和“以方竹为主的竹产业”主导产业,全面提升蔬菜、中药材、野木瓜、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全面提高绿色食品工业转化率,全面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裂变式”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着力发展以农产品保鲜、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茶旅、竹旅为主的农旅一体化、商贸物流配送一体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三变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切实把土地、林地、固定资产等集体资产量化入股合作社,确保股东覆盖脱贫户、覆盖辖区村民,确保每个村集体经济有实体,产业不断优化,全面实现产业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进一步完善提升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污水排放处理设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推进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力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充实村级后备力量。大力推进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建设,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落地落实“雁归行动”等措施,促进乡村人才回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到2025年,“五化”覆盖60%以上自然村寨,创建生态乡2个以上,生态村创建20个以上,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0个,自然村或村聚落全部实现“一村一景”,创建1--3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提升”省级综合示范村。

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红色培训”工程,推动以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为主的大教育、大传承活动。建立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正向激励和“村规民约”约束机制,深化“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深入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艺培训,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效能,进一步巩固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影响力;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加大民族特色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研发和文化交流,推进传统工艺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各部门团结协作的联动机制,凝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全县“一盘棋”,加强人才与产业对接,聚焦重点产业集聚人才,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打造创新链。以市场为导向,精准人才需求,创新实施“周末人才”“周末专家”引才聚才计划,拓宽引才渠道,实现人才“质”的提升;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实现“量”的提升;建立人才服务中心,打造人才之家、人才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人才服务绿卡”和“人才专员”制度,采取特事特办、全程代办等方式帮助办理,实现人才服务效能提升。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管理、评价、激励等机制,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激励社会人才建设乡村。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强化村级阵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不断提高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认真落实“双培养”工程,持续深化“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创办工作,将“导师制”贯穿到专业技术人才、年轻干部培养等全过程。全面推进“村社合一”,探索建立集体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孵化基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充分激发乡贤寨老在村寨中的基础治理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信法守法为准绳,以崇德向善为基础的新型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全面推行“三合一”联动工作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平安院落、平安村寨、平安校园创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破除陈规陋习,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3.加快健全有效衔接机制

切实做好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做好规划衔接,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政策衔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五个体系”建设,均衡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做好发展衔接,依托上海市杨浦区以及省、市等部门帮扶资源,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鼓励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股份红利收入等。

(来源:新华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20-03-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