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总书记还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么,如何确保农牧民粮食丰收是小康的关键。敖汉旗面对“十年九旱”的气候,将膜下滴灌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以来的“十二五”五年推广面积91.7万亩,亩增产粮食500公斤,总增产粮食4.59亿公斤,亩增收1000元,增收9.17亿元,使贫水的敖汉摆脱了旱魔的束缚,极大地提高了全旗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尤其是2014年,敖汉旗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67.5万亩,这年遇到了百年未遇的严重伏旱,膜下滴灌的效果凸显,67.5万亩膜下滴灌大旱之年总产粮5.05亿公斤,用4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出了占全旗50%的粮食总产量。2014年12月19日,国家农业部表彰了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敖汉旗以10.8亿公斤粮食总产量荣登全国产粮大县行列。玛尼罕乡平房村农民张连成、古鲁板蒿乡白音海村张利等都感慨的说,“现在种地没有膜下滴灌就没保障,高效节水才能丰收!”
敖汉旗膜下滴灌彰显五大特点:
在土地流转中发展集中连片膜下滴灌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敖汉旗水利局五年实地测算结果,在必保玉米作物生长需水的前提下,每亩膜下滴灌与管灌达到相同效果时,管灌一次灌水每亩60立方,滴灌一次灌水仅用15立方,省水3/4,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每次灌溉就能节省水费30元。而与大水漫灌相比,每亩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160立方米。敖汉旗水利局节水部门测算的权威数字表明,91万多亩膜下滴灌一年可节水1.5亿立方米,相当于再建一个山湾子水库。
长胜镇2014年发展膜下滴灌12万亩,占长胜镇24万亩农田耕种的50%,今年在100%巩固上年面积的基础上,新建面积3万亩,全镇膜下滴灌达到15万亩。膜下滴灌发挥了巨大效益,亩产玉米75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950公斤,亩纯增收粮食250公斤,亩纯增收入500元,效益非常可观。尤其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历史上的长胜镇有“敖汉粮仓”美誉,但是随着孟克河的断流,由过去的河水漫灌转为井灌,水浇地面积仅为8万亩,且沙性土壤每亩传统灌溉方式一次用水150立方米,这样大量用水难以保证,而膜下滴灌一次仅用水15立方米,节水90%。水资源量的改变迫使他们重新考虑改变耕作方式。2011年以来长胜镇在旗水利局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由于膜下滴灌具有节水、提温、保肥、省工、省力、增产、增效等优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推崇。
长胜镇六合号村把全部15000亩耕地建成了膜下滴灌,实现了高效节水“全覆盖”,成为该村的“第十一个全覆盖”项目,其中享受项目补助的1.2万亩,村民自发投资的3000亩。在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之前,张景飞家在春耕浇地的时候都采用大水漫灌方式,费时费力,通过实行膜下滴灌技术,张景飞家的灌溉成本降低,收益提升,张景飞180亩膜下滴灌,每亩产量超出了850公斤。目前,长胜镇已经形成了集中连片膜下滴灌示范区,六合号村1.5万亩,榆树林子村1.5万亩,齐家窝铺村1万亩,三个村合计集中连片面积就达到45000亩。这是强有力的粮食增产战略工程。
膜下滴灌与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敖汉旗古鲁板蒿乡东他拉村的耕地80%以上是旱坡沙性地,一直以来,这里都以种植谷子、荞麦、绿豆、打瓜等杂粮为主,每亩地的收入在百元左右。2010年,在北京创业的梁国强回乡发展,梁国强购买了旱薄沙地4000亩,开展膜下滴灌项目。在旗、乡水利部们的指导下,膜下滴灌项目一举成功,高产高效益让人们对这些薄地刮目相看了,纷纷抢购。接下来的几年,梁国强依托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工程,将1.2万亩半闲置的沙地建设成为绿色庄园,这里被成片的玉米、油葵、蔬菜和甜菜取代,经济效益十几倍的翻番。2014年,合作社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纯收入800万元,附近农民200余人在合作社打工纯收入400万元。他今年的收入超过去年。
梁国强总结道:膜下滴灌为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致富渠道,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调整了种植结构,使旱坡地变成水浇地,更是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百元田变成了千元田,昔日人们不屑一顾的低产田,一下子成了抢手货。
丰收乡实施高标准膜下滴灌工程71000亩,仅白塔村就完成玉米膜下滴灌工程10750亩。乡水管站站长马德存说:“我们乡村村都有膜下滴灌工程,膜下滴灌和没有膜下滴灌的地就是不一样,各村争着要项目,平均亩产900公斤,与没实行滴灌的地块相比亩增产500公斤,白塔村膜下滴灌玉米增产410万公斤,相当于增加了2500亩水浇地的玉米产量,无形中扩大了土地面积!”
膜下滴灌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敖汉旗的膜下滴灌项目已由初期单一的玉米向谷子、高粱拓展,由粮食作物向葵花、打瓜、土豆等经济作物发展。
四家子镇种植5000亩膜下滴灌谷子,在南大城、牛夕河、池家湾子、老虎山、林家地等几个村的连片山坡地集中种植,形成了沿新(惠)朝(阳)线公路从青沟粱至汤梁10公里的膜下滴灌谷子高产示范带,采取统一播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滴灌、统一覆膜的“五统一”种植模式,集中展示膜下滴灌谷子高产高效性能,农业部把它列为万亩谷子高产创建示范片。经过秋收实测,5000亩膜下滴灌谷子平均亩产500公斤。南大城子村种植1000亩膜下滴灌谷子,亩产谷子600公斤,创下了8000年谷子历史的最高产量,比传统种法每亩翻了一番,这种种植方法将历史悠久名播远近颇受欢迎的四家子小米的身价与生产方式双双提高,亩产按500公斤计算,谷秸秆是优质饲草可收回投资成本,500公斤籽实就是纯收入了。村民刘向春在秋收时向来查看膜下滴灌谷子的赤峰市水利研究院工程师乐哈哈的说:“种大半辈子地了,没有这么高的产量,膜下滴灌技术就是好!”
古鲁板蒿乡的膜下滴灌甜菜已经稳定在5000亩,甜菜每亩投资虽然较高达到1066.41元,但是高投入换来高产出,亩纯收入达到1030元,农民积极种植。
膜下滴灌与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了机械化进程。敖汉旗水利局、农机局及各部门抓好农机等物资供应,催生了一个个农机大户。敖汉旗长胜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自从推广膜下滴灌工程后如虎添翼。现在专业社成员由成立时的6人发展到447人,农机具由48台套发展到1364台套,固定资产由办社时的51万元发展到2645万元,服务范围由一个乡镇发展到三个旗县11个乡镇,受益农民达到20余万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几年来耕丰完成膜下滴灌22万亩。通过推广先进的精量播种技术,每亩地只用种子5000粒,即1.25公斤,比传统耕种每亩节约种子1.75公斤,六年为农民节约种子93.5万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24元计算,为农民增加收入2245万元。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平均每亩地增产粮食120公斤,总计增产玉米6414万公斤,按每公斤2.10元计算,为农民增加收入1.35亿元。通过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每亩地节约劳动日3.5个,五年共节约劳动日187万个,每个劳动日按100元计算,为农民增加收入1.87亿元。助农增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年为农民增加收入8.35亿元。
长胜镇齐家窝铺村农田作业机车达到34台,前所未有,1万亩耕地全部改造成了膜下滴灌工程,并在村主任傅立和的带领下成立了“立诚农民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万亩膜下滴灌工程实施统一管理,村里筹资60万元,新打71眼井,把井、电、管路配件管理落实到人。机械开播,比往年提前10余天。村会计王子成自己投资搞了240亩玉米全覆膜,村民王连联合10户村民购买1台机车合作种植500亩。
长胜镇膜下滴灌催生了新型产业,建起了耕丰、众禾两家滴灌带厂,共有8台机组,每天生产膜下滴灌带320捆,全镇12万亩膜下滴灌巩固面积将有9万多亩用上本地生产的滴灌带,可节省成本230多万元。运转较好的众禾滴灌带厂,4台机组一昼夜生产160捆,年生产25000捆,可供7.5万亩膜下滴灌使用。
敖汉旗已有用于膜下滴灌作业的30马力以下拖拉机2600台,旋耕机500多台,播种机2400台,覆膜机200台。
膜下滴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膜下滴灌工程使农牧民实现了这一目标。膜下滴灌使玛尼罕乡双平村百姓增产增收,膜下滴灌大户张金虎今年42岁,他家有130亩耕地,2014年利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种了50多亩玉米、44亩谷子、20亩高粱,喜获丰收,玉米亩产845公斤,谷子亩产350多公斤,仅膜下滴灌纯收入13万元。今年,与别人合伙打3眼机电井,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买了一套膜下滴灌播种机,膜下滴灌种70亩黄金苗谷子、20亩玉米、10亩葵花。村民祁树臣有540亩耕地,2014年种了310亩膜下滴灌谷子,年收入38万多元。今年种膜下滴灌谷子250亩,玉米50亩。他有两台播种机、4眼机电井。村民张洪波看有膜下滴灌的乡亲都富了,今年他种植70亩膜下滴灌谷子,还买了一套膜下滴灌专用的农机。
双平村全村20个组都有膜下滴灌,人均膜下滴灌耕地3亩。膜下滴灌让村民富了起来,全村靠膜下滴灌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有5户,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10户,10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这些户春节前有10户买了轿车,11户购买了膜下滴灌播种机。
内容时间: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