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150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公里。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2018年,完成了16个贫困村退出和13个非贫困村的888户3059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2019年5月15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概况
聚力巩固提升脱贫质效。实施巩固提升“十大行动”和“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建立7项脱贫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全面整改各级巡视巡查、审计督查反馈问题,规范扶贫产业项目运行模式,44个退出贫困村通过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稳定收益。努力克服疫情给外出务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方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855个,统筹推进后沟村、沈家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项目,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实现扶贫产品销售额1.3亿元。强化精准防贫机制建设,为150户“两非户”发放精准防贫保险金59.9万元,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普查和国家第三方评估大考,全县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借鉴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坚持靶心不转、频道不换,全面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续战”。做好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研究制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健全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促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促进农牧民富裕富足。夯实农牧业基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全面完成8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设,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抓牢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机遇,持续做优高原生态循环农牧业,用好用活产油大县、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大力推进青稞、油菜、饲草、牦牛、藏羊等传统产业振兴,积极创建万亩绿色有机油菜、青稞、饲草高产示范田。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一号工程”,力争香菇种植规模突破300万棒以上,形成千万元以上产值;协同培育壮大火焰蔘、中藏药材、西门塔尔肉牛、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青稞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工作,重点实施好藏羊牦牛原产地追溯试点县、中低产田改造等强基固本项目建设,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农牧区宜居环境,结合推进“一治两创”,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重点的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生活污水、垃圾、公厕及公共配套设施常态长效管护机制,创建一批国家级卫生村庄。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实施好仙米乡等2个生态美丽城镇、寺儿沟村等3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争取实施8个高原美丽乡村和泉口镇高原美丽城镇、仙米森林小镇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涉及5个行政村70.7公里的村级道路和皇城乡甸沟口等2座桥梁工程,谋划推进珠固乡道路硬化工程等3个以工代赈项目、4项提档升级项目以及3条公路改造提升、2座危桥改造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实施浩门镇供水管网改扩建、珠固乡渠道维修改造、皇城乡中滩村人饮维修等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北山乡东滩村等8个行政村的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深化农牧业农牧区改革,加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宣传,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逐步探索建立有效供给、保障需求新模式。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前期摸底调查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草原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巩固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和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牧业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实施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水权等各领域改革,激发农牧区资源要素活力。
(来源:门源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内容时间:201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