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北靠延安宝塔区,南接黄龙,毗邻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2018年在脱贫攻坚上,投资5.5亿元,统筹实施“八个一批”工程,“577”标准全部达标,26个贫困村、1098户2846人顺利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14.03%下降至0.58%。2019年5月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概况
脱贫成果全面巩固。各级反馈问题全部清零,稳定脱贫10项长效机制全面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边缘户、监测户全部纳入监测预警,剩余226户351名在册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14.03%下降至0。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扎实开展,帮助贫困群众新建改造果园1761亩,发展蔬菜、中药材等产业1万余亩;建成消费扶贫专馆3个、专区2个、专柜48个,销售扶贫产品1.1亿元;通过公益专岗安置贫困户618人、生态护林员292人,转移就业2032人。改造提升饮水安全工程28处,新修改造乡村公路和生产路82公里。无锡新吴区、中盐集团对口帮扶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县扶贫落实资金3205万元,实施项目41个;无锡“宜川号”地铁列车开通运行,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建成全国脱贫攻坚观摩示范点3个,张延刚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付凡平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一)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布局、促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按照“果品有机化、品种多元化、品质优良化”的思路,抓好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后整理,实施农业增链、补链、强链工程,抓好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产地交易中心等建设,构建现代化营销体系,促进农业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到2025年,力争全县果业面积稳定在41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二是按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新兴特色产业、做优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大力开展川道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适生优生产业引进培育,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联动、多元发展格局,促进川塬地区均衡发展。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赋予农村更多发展空间和活力。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效衔接、有机结合。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三农”新局面。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兴产业、强基础、促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推进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启动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搭建果园防雹网4000亩,力争苹果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25亿元。实施农产品后整理拓展工程,全面提升智能选果线、冷气库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实体,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推进苹果直销窗口和专卖店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延安苹果?宜川产地品牌影响力。加快川道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抓好肉羊产业建设、生猪产能恢复等项目,新建大棚蔬菜200亩。二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以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18座,实施农村改厕2000口,启动英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和云岩辛户、英旺啊道、丹州圪崂等1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力争我县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多渠道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四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防止规模性返贫。完善带贫益贫机制,高质量实施消费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脱贫村、脱贫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工作衔接、机制衔接,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