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17个镇,35万人。紫阳属国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县。 近年来,我们以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为抓手,大力发扬“知难而上、苦拼实干、敢为人先、精诚团结”的紫阳精神,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进程,经济社会保持发展提速、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2019年,出列贫困村116个,脱贫19745户5742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7%。2020年2月2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概况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深入推进“五大工程”,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行动,1923户3691名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两类人群”全部纳入动态监测帮扶,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6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95个。新增小额扶贫贷款1亿元,兑付产业直补3370万元,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实体化运营。筹集扩内需促消费资金300万元,通过消费帮扶带动销售特色产品1.46亿元。发展新社区工厂20家,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5.8万人,免费技能培训8478人。建成搬迁后扶项目114个,腾退复垦旧宅基地7127亩。各级反馈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完善五大类长效机制1657个。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国家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核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估考核,脱贫成效得到充分肯定。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抢抓脱贫攻坚过渡期政策机遇,争取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即时落实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加大产业扶持和消费帮扶,扩宽就近就业渠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强化搬迁后扶,完善社区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做好社会保障政策随迁转移,促进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深化“智志双扶”,引导群众勤劳创造美好新生活。
厚植农村发展基础。严守耕地红线,补充耕地300亩,强力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生猪生产和蔬菜供应,立足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产业特色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造25个镇村电商标准化示范站点。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60个、家庭农场35个,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一户一技一项目”产业格局。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围绕“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用好中省市扶持项目和措施,重点抓好30个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继续抓好51个市县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点,确保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现方式,建立农村闲置撂荒土地利用机制,鼓励以租赁、联营、参股等方式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发挥乡贤组织作用,实施“领头雁”、“三乡”行动等育人聚才计划,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城乡融合、生态和谐、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完善乡村规划体系,统筹农村建设发展。积极培育焕古镇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集中抓好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每镇确定1个村先行推动实施,梯次推进各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亩,提质改造耕地1000亩。持续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完成危房改造400户。实施农村道路安防工程300公里,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成鲶鱼河小流域治理,建成瓦房店、双桥集镇等河堤8公里,推动农村供水管理机制长效运行。建设紫阳贾坪至汉阴凤台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改造农村电网168.8公里。新建5G通信基站40座。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实施51个村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村容村貌治理,创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百千工程”示范村5个、推进村50个,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