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幅员面积81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73586亩,耕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6%。全县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除三个牧业村外均属半农半牧村),总人口52196人,其中农业人口45102人,占86.4%。2019年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等指标基本达到标准,通过了省级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概况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尽锐出战,县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全面达标,61个贫困村、2113户9851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1.17%降至0%,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夯实脱贫奔康根基。坚持“四个提前”原则,整合资金17.48亿元,实施项目377个,实现基础设施“先脱贫”,保障产业项目“好发展”。兼顾2014-2019年已脱贫村、贫困户较多非贫困村、其他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发展需要,想方设法补齐水、电、路、通讯、住房等短板,缩小发展“剪刀差”。特别是团省委等省直部门选派干部56人、支援队伍200余人,双流选派四批次援藏干部236人,广东省中山市专门选派人员驻点开展帮扶,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项目383个,为我县如期脱贫摘帽添砖加瓦,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一个个项目次第建成,一座座藏家小院国旗飘扬,一条条乡间小街干净笔直,一汩汩甘泉流进千家万户,一盏盏路灯照亮山村,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群众认可度、满意度更高。
(二)破解增收致富难题。始终将抓产业、促增收作为脱贫攻坚关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破解产业难题。招商引资抓产业,开发318零山泉水,构建“企业+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利益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创新思路抓产业,创新跨区域生产合作模式,打破乡(镇)界限,整合75个村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扶贫基金,成功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开启“政府+企业+农户”的县域飞地模式。跳出传统抓产业,结合城边村地区优势,借助援建力量,改建养猪场,建成游乐园,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集体资产购商铺,保值增值有收益。消费扶贫强拉动,“火”了特色产业,“鼓”了群众腰包。
(三)提振内生发展动力。投入6408.52万元设立教育、卫生、救助、住房等八项基金,着力消除群众后顾之忧。鲜明“四帮四不帮”导向,纵深推进“五洗一清扫”“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户”“万企帮万村”,创建“星级示范户”,示范带动、政策撬动、群众发动,群众不再当看客、争当参与者,脱贫奔康愿望更强、信心更足,走出一条巴塘自己的脱贫攻坚之路。两千多日日夜夜,浓缩于“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从县城到乡村,从机关到基层,从农区到牧区,各条战线的同志坚韧不拔、迎难而上、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奔走于乡间地头,穿梭于社区村寨,付出心血和汗水,承受辛酸和泪水,舍小家为大家,用真情和奉献、甚至生命践行初心使命,与群众一道攻坚拔寨、抢关夺隘,共同谱写全县干部群众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敬业奉献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勇毅笃行史;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敬畏担当史。千年梦想、百年期待、六年拼搏,一朝梦圆。2018、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藏区携手奔小康先进县”,2019年荣获州级加快发展区乡村振兴先进县。2020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兑现了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铿锵誓言。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一)聚焦“三农”工作,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城乡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筑牢防止返贫“堤坝”,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返贫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再出现,实现“零返贫”“零致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产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核心工作,以产业振兴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坚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整合片区优势资源,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从过去小打小闹成为大产大销,从过去全面开花转向一县一品,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加快城乡发展。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为川藏铁路、川藏高速、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留下空间,为城镇化发展留足空间,为群众幸福生活营造空间。建成城市环线公路、滨河景观大道、城区连接桥梁,强壮城市“大动脉”,打通“毛细血管”,让城市“血脉”更加畅通。有序推进老旧城区改造,推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启动德达火车小镇、茶洛措拉旅游小镇、中咱美丽小镇建设,建成竹巴龙灾后重建小镇,带动辐射周边乡镇发展,缩短城乡发展差距。坚持城市建管并重,建好博物馆、用好图书馆,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体公民道德教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送文化下乡,增强文明意识,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构筑交通网络。全面建成G318灾后重建段、G215竹二段、白玉至巴塘段、县城过境段、S460波密段、S459巴章段,实现“两国道、两省道”巴塘段互联互通。积极争取第四机场落户巴塘,加快通用机场建设,配合建设川藏铁路,做好川藏高速公路前期。围绕重大交通设施、骨干线路建设,重新谋划设计县域交通体系,建设县城至火车站快速通道。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发展路。围绕群众所需,建设一批民生路。结合应急管理需要,建设一批应急路,打造以国省干道和城市主干道为骨架、以连接周边区域道路为网络、以通村通组公路为延伸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川滇藏结合部交通枢纽。强化水利保障。坚持水利围着产业转,产业延伸到哪里,水利规划到哪里。建成河西山生态引水工程,为“江南森林?五彩田园”河西万亩立体生态园建设奠定基础;实施东南片区灌溉及供水工程,启动金沙江光伏提灌工程,解决东南片区生产、生活、生态缺水老大难问题。坚持水利围着民生转,在全面有水喝、有水用的基础上,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搞好运维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发挥项目效益,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围绕特色城镇和特色产业发展,统筹资源,布局建设措拉、中咱、德达供排水厂。建强无形高速,建成800KV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打通特高压电力通道;建设巴塘500KV变电站,接入外送骨干网;新建巴塘—乡城220KV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低电压及农村老旧网络,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提升4G通讯网络质量,加宽5G基站建设覆盖面,消除通讯信号盲区,全面提升通讯能力。
(二)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政策不变、资金不减、队伍不撤、力量不散,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扣乡村振兴“20字方针”和“五大振兴”目标要求,开展乡村建设规划编制,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农牧民创业就业、发展生产,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技人、经验推广人、管理经营人、乡村旅游人,促进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力争创建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5个。
(来源:巴塘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