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玉、系藏语译音,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地处川藏结合部、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与西藏昌都地区隔江相望,是连接甘孜州南北交通的枢纽。系甘孜州五大牧业县之一,属亚热带气候区。县域东西跨越128.8公里、南北纵横143.4公里,幅员面积10591平方公里,全县辖4区17乡(镇)、1个管理局,156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县城驻麻通集镇,海拔3030米,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距省会成都998公里。2019年完成23个贫困村退出、317户1361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81个贫困村、2641户12726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下降至3%以内。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概况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了全县摘帽、81个贫困村退出、2641户12726名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强力推进“七大攻坚”,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75户、新建维修住房1842户,在贫困村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1.47亩,建立专业合作社103个,解决1.3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成功解决26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实现乡镇通硬化路和行政村通硬化路“两个100%”,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2019年脱贫摘帽群众认可度达99.94%,名列全省第二,2016、2019年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十大幸福工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防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紧盯致贫返贫风险特殊困难群体,用好用活防贫监测临时救助基金和“防贫保险”政策,调整充实130个村“五个一”驻村帮扶力量,全面加强驻村帮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加大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巩固提升发展基础。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探索推进“片区整合”“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劳动就业吸附能力,促进广大群众就近就地稳岗就业。持续抓好稳岗就业政策,加大公益性(类)岗位开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技推广、技术保障等帮扶力度。持续强化沙马乡邓珠多、金沙乡作英村、盖玉片区搬迁点等3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力度,同步推进全县575户分散安置搬迁户产业就业增收。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强力推动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岗就业。持续兜底民生底线,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持续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全面落实教育、卫生医疗等政策,持续深化控辍保学工作,做好常见病、高原病综合防治,全力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因病等返贫致贫。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二)实施村庄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金沙江流域乡村示范点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度假乡村和特色村落。发挥建设镇带动作用,在县城周边建设“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农村新型社区,加大旧村农户宅基地改造力度,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优化社区布局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打造乡村新型社区示范点。以纳塔、辽西、麻邛、阿察、安孜五个牧业乡镇为重点,实施牧民定居点升级行动计划,引导牧民在合理的生产半径内进行小范围、微组团式集中居住,配套提升定居点基础设施,打造环境美、设施全、房屋亮、保障优的牧民新居升级版。发挥高森林覆盖率优势,全力建设以盖玉、麻绒、章都、沙马、绒盖等半高山区乡村为主的生态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保护以普马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村落的原真性和景观完整性,打造藏式民俗文化名村。继续实施农村住房解困工程,实施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行动。
(三)打造现代乡村特色风貌
按照“弄干净”“摆整齐”要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抓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打造生态宜居白玉。因地制宜治理农牧区生活垃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引导居民改进生活方式,提升人畜禽分离、集中建圈、标准化养殖方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通过铺设污水管网、设置简易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有效管控乡村污水排乱。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旱厕改造,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公厕的生态化、清洁化改造力度,推进国省干道沿线生态厕所建设。推动农村风貌改造提升,巩固农村“五改三建”和“五通四化”,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行动。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依托较大规模定居点集中化、规模化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以及就业服务指导等服务网点。支持定居点建设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站点。继续完善农村路、水、电、通信等基础实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五)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按照“村有产业、民有就业、户有分红”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中藏药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落实农牧民外出务工保障政策,引导技能型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牧民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盘活乡村房屋、设施设备、场地等存量资产,完善农牧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增加财产性收入。
(六)深化农牧区改革
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配套财政、用地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稳定,加快农村土地确权成果使用,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深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改革。
(来源:白玉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