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元市昭化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部,东邻旺苍县,西及西南接剑阁县,东南与苍溪县相连,北与广元市利州区搭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1°53′41″~32°23′27″,东经105°33′59″~106°07′20″。至2016年底,广元市昭化区辖11镇、17乡、共212个村、24个居委会,1413个村民小组、65个居民小组。2016年末,全区总户数76150户,总人口233008人,全年常住人口18.35万人。年末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布依族、彝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侗族等25个少数民族共517人。其中居前三位的少数民族是回族164人、土家族79人、苗族53人。2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均有少数民族分布。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53%。2019年4月29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概况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区摘帽、村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8%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国土空间新格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域分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提升农村环境,坚持整村推进,深入实施村容村貌专项提升“八化”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繁荣农村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和乡村文脉保护与传承,集中建设一批“五美”示范村,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普及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焕发优秀乡村文化活力。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乡镇转运设施全覆盖,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建设比例达到30%以上。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方案,对50个村实施“千村示范工程”,全区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3、“厕所革命”推进工程。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推进行动,新(改)建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3.6万户,创建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0个。
4、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建畜禽粪污处理厂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推进农能气沼建设,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4座,沼气中小型工程30个。
5、村容村貌提升“八化”工程。绿化美化乡村20个,建成“增彩添香”示范村5个、建成宜业宜居示范村10个。
6、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工程。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示范村15个,建成嘉陵江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样板。
(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进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加快培育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鼓励在乡村投资兴办文化创意、概念设计、产品开发、乡村会展等环境友好型企业。推动农旅文体养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建设“美丽田园十乡百景”。实施农业新型流通促进行动,加快农村邮政、快递、物流节点等建设,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打造农产品电商“1+7+N”营销平台,构建多种形式产销联合体,构建产销密切衔接的新型农商关系。
(三)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有机整合、高效配置,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巩固深化“两项改革”成果,实现最大效能。稳妥有序推动乡镇(街道)扩权赋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及场镇市政设施,推进撤并建制村联网断头路畅通,实现城镇以上智慧广电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乡镇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供给,增强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和服务能力。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用好撤并乡镇党政机关与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加强乡镇干部周转房保障。创新社区和建制村治理,实施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
(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接续推进脱贫镇村全面发展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加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积极争取纳入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基层一线流动。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行动:
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行动。建立防止返贫大数据动态监测平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及时落实帮扶措施,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
2、脱贫户稳定增收行动。实施脱贫人口就业促进行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行动、农副产品消费帮扶行动。
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行动。提升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设施,强化产业发展、就业技能扶持,建立关爱机制、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农村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快递进村”工程、信息通信提质工程、通村公路亮化工程。
5、乡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文化旅游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昭化区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