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辖半坡、勐班、碧安、益智4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凤山、景谷6个镇,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万(2012年)。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进展顺利。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情况
贫困县顺利实现摘帽,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200户52217人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扶贫成效年度考核连续获得“好”等次。实施产业系列扶持政策,“七个一批”产业就业发展模式为全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了经验;立足景谷森林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扶贫,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示范,建立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动力培育、基层党建等工作成效显著。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规划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谱写新时代景谷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以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四个全覆盖”,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①保持政策总体稳定。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保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等重点项目需要。在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财政转移支付时,向脱贫地区倾斜。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培养一批会帮扶、作风硬的干部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②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顶层设计,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长效机制。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建立健全多层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与跟踪回访。建立产业帮扶机制,统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帮扶格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兜住民生底线。完善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借助沪滇合作机制,加强人才、文化交流,强化医疗、教育等方面协作,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完善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建立资产动态监管台账。完善考核评价和宣传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标准和程序。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反馈巩固成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③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坚持把“变输血为造血”作为重中之重,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力度,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产业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场景应用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景谷傣族、彝族文化和特色产品,加大农产品销售电商服务平台和冷链、物流、仓储等建设,多渠道拓宽产品销路。开发“就业帮扶车间”、农村保洁、治安巡逻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力度,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劳动力就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帮扶,完善提升水、电、路、气、网、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安置点公共服务、兜底保障等方面扶持力度。持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拓展“五个最美”、五人议事机制、讲好景谷扶贫故事等活动,全面激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实施乡村振兴的决心信心。
2.壮大乡村产业
做强做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①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速生丰产林、茶叶、甘蔗、烤烟、生猪、肉牛、蔬菜、水果等产业发展。择优培植本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向品牌化经营转变,提高农业产业收益,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示范村建设,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②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傣族、彝族民居民宅为基础,以生态庄园、休闲农业和生活体验为途径,突出自然生态景观、民间民俗生活等区域农耕文化,通过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精品开发工程、宣传推广工程、旅游富民工程,提升农家乐、采摘园、客栈(民宿)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规模与档次,着力培植生态休闲、乡村度假、现代农庄园等新产品、新业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村庄,营造健康生活的旅游目的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25年,建设1个以上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③丰富乡村新业态。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打通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农村物流配送、冷链等相关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直播、组织化营销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对乡村生活服务业改造提升力度,鼓励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等乡村服务业。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业态。田园综合体打造工程。按照“一流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的要求,聚焦“有生态、有特色、有基地、有规模、有主体、有业态、有市场、有品质、有智慧”九大要素,注重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独具特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
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规划引领,分类推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人才培养,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①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设施配置、资源利用等,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制定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注重农房单体特色设计,强化民房抗震防灾功能,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傣族、彝族文化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民房。②分类推进村庄建设。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乡村地形地貌、乡村风貌、发展差异、文化特点等,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城郊融合型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引导部分村庄就地城镇化。集聚提升型村庄,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特色保护型村庄,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展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魅力。在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风俗的基础上,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妥慎推进村庄搬迁,加强糯扎渡水库、威远江水库、民乐河水库、黄草坝水库水电移民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建设,整村推进,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③巩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建设农村消防给水设施。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天然气利用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照明、通信、广播电视、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快递便民服务网点、连锁便民店、活动场所、公厕等,推进景谷数字家庭建设。建立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巩固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农房设计管理和技术服务,消除农房建设安全隐患,提升农民生活质量。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分类分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确保集镇周边的村庄污水纳入集镇污水处理系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乡村厕所无害化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运营管护水平,建立县、乡(镇)、村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抓好乡(镇)、村(社区)、组、户“四级”卫生,推动农村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落实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建设2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个以上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100个以上美丽村庄。⑤全面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性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农民田间学校为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的培训,优先培训回乡务农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制定全县农科人才引入长效激励机制,采用政策、对策、鞭策“三策并用”方法,通过完善制度、创新培养、激发活力等,充分盘活农村乡土人才资源,补齐人才“短板”,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排污管网架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乡(镇)集镇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项目,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站、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建立垃圾热解站,提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厕所改造,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到2025年,县内完成公厕建设1356座,户厕建设55854户。
4.深化农村改革
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村集体与供销社合作开展惠农综合服务;村集体以入股、参股、租赁或流转等形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5.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对普洱茶等保险农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来源:景谷县人民政府)
内容时间: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