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巫山对全县农村人口进行了全面筛查,精准识别出120个贫困村,建卡贫困户24620户90642人,其中按贫困原因划分,因病致贫的有6803户2336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5.8%,成为脱贫摘帽的第一大“拦路虎”。2018年6月,12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2.2万余户8.3万余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3.7%降至2017年底的1.55%。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该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情况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派驻330支驻乡(镇)驻村工作队,12866名干部尽锐出战。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近80亿元,道路通村通畅、农村集中供水、动力电和光纤通讯覆盖均达100%,31556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新居,31633户CD级危房改造让群众住房换新貌。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经验全国推广,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3847元增至12348元、年均增长26.27%。
五年来,我们顺利接受52轮普查巡查、督查审计,涌现出李春奎、王荣刚、严克美、魏宗平、卢尧、刘红等一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路上,用血与汗书写了一部决战决胜、决战必胜的脱贫奇迹。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深入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7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长江干流及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55%升至62%。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淘汰退出煤矿38家、产能293万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家,关停非法码头24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上升。成功创建全国绿化先进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殊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非洲猪瘟防控有效。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成功应对30年难遇重大旱情,积极处置多次地灾险情,转移救助群众1.7万人,重建家园2000户。面对新冠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大程度保护了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稳定提升脱贫质量。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加强帮扶举措、帮扶力量和资金支持。保持脱贫群体增收稳定,持续强化扶贫产业、稳岗就业、消费带动和兜底保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常态监管。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生产技能。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进培育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加强志智双扶,大力弘扬“下庄精神”,讲好扶贫脱贫故事。扎实抓好有效衔接。做好政策规划衔接,细化具体措施。做好产业帮扶衔接,推动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向到乡到村到户转变。做好就业帮扶衔接,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衔接,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抓好粮食安全。保障“米袋子”。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种植粮食81.9万亩,种植油菜籽13.3万亩。保障“菜篮子”。加强蔬菜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建设蔬菜保供基地20个、食用菌生产农场8家,种植蔬菜16万亩。保障“肉盘子”。鼓励、支持、引导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生猪、山羊等养殖,完成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出栏生猪48万头、山羊33万只。
加快乡村全面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道改造138公里、村道单改双500公里,通组通畅95%。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建设庙堂、黑龙、东坪水库,启动建设双树、孙家槽、黄草坪水库,新建10座村级水厂。实施农网升级工程,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138.58公里。启动云—奉—巫长输复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乡镇天然气管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优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加快农业“接二连三”。规划建设双龙、福田、大昌等柑橘产业发展区,建设骡坪、竹贤等乡村旅游发展区,建设巫峡、曲尺、大溪等巫山脆李产业发展区,建设两坪、建平、官渡等旅游产业发展区,其余乡镇围绕“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打造一批重点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多权同确”。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覆盖20%行政村。深入“三社”融合,实现种植、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推进金融服务改革,落实脆李保险保费补贴,新增柑橘收益保险试点1.5万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持续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来源:巫山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