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邓小平曾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扶贫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世界反贫困的实践中最重要国家,中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彻底消灭贫困。1980年,中国中央财政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可以看作中国政府专项扶贫的起点。到1986年,中国各级政府相继建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在此背景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扶贫的关键手段,其分配、使用及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科学评价当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效果,正确判断和认识当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提高政府扶贫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未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运作改革构想,更好的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挥其扶贫作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扶贫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贫困、扶贫及政府扶贫的一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扶贫的必要性。在列举政府在扶贫中的行为异化情况,介绍我国扶贫组织体系,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构成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涵义,以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政策的大致情况基础上,通过探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生的扶贫效果与期望的差距,研究、论证了我国现行的开发式扶贫模式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分配与使用中存在的项目不合理、未瞄准扶贫对象、周期时限等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针对性的提出了新时期的扶贫政策顶层设计,以及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思路和分配使用机制构想。本文主要结论包括:一是探讨出要将对贫困人口扶持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对贫困地区扶持的其他财政扶贫资金区别对待,改变过去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当成一般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普惠”式使用的方式,改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扶强难扶弱”的情况。二是设想要参照农村低保对象识别等模式,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并建立包含对贫困人口扶持情况在内的贫困人口和扶贫情况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确定贫困地区。三是建议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建立的贫困人口数据库进行分配。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可由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在拟出台的扶贫法律法规中可确定: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规划(计划)中必须将区内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情况纳入规划(计划),并体现差异性倾斜。四是明确扶贫目标为扶贫对象在不借助外部扶持的情况下,能通过自身劳动,较长期限内能获得在扶贫标准以上,并接近(达到、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即什么样情况下的贫困人口可视为脱贫。五是提出通过选择清晰的、可监测、可执行的指标,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扶贫对象脱贫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要容忍扶贫不出“政绩”。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1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审图号:GS(2020)440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