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观点
从脱贫到振兴:巩固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
作者:张琦 孔梅   发布时间:2024-10-10  编辑:wangximing

专家: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孔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国采取了设立五年过渡期的重大举措,保持了脱贫地区原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如今过渡期即将结束,未来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是否还需要接续帮扶?答案是肯定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帮扶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在过渡期后,我国帮扶工作将面临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对象等一系列新问题,逐渐走向以常态化帮扶助推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亟需采取新的战略以应对新的挑战,应提早研究常态化帮扶阶段的新目标、新对象和新战略。

一、继续推进常态化帮扶的重要原因

过渡期后为什么还要继续精准帮扶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这是由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客观现实决定的,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然。

常态化帮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需要。经过脱贫攻坚和过渡期的精准帮扶,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彰显了中国式精准帮扶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未得到根本扭转,2023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因此,有必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常态化帮扶,确保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得上。

常态化帮扶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一种长期系统综合性的政策手段,常态化帮扶不仅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在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渡期后,促进帮扶制度稳定化、机制运行高效化、治理有序化和实施推进规范化,是我国发展性改革转向发展性改革与治理性改革统筹推进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常态化帮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具有全域性、全民性。不包含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共同富裕,就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在过渡期后,通过常态化帮扶弥补欠发达地区发展短板,消除区域差距,提升低收入人口发展能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目标。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常态化帮扶不仅非常有必要,且任重道远。

常态化帮扶是贯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之一便是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在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依然存在,必须探寻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新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订立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新目标

2025年过渡期结束后,常态化帮扶的新目标既要有对内生发展动力的增强和跨越式发展的追求,又要有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承诺,还要有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倡导。这些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框架。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后发追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内生发展动力是决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内生发展动力,未来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依然有可能会返贫。因此,过渡期后的帮扶工作重点是从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以及边远山区,具有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地理空间。在过渡期后,应充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交流,推动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过渡期后,帮扶的目标应由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逐渐转向促进共同富裕。由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部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比较薄弱,如果缺乏支持和帮扶,到2035年欠发达地区将难以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过渡期后,通过常态化帮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农村内部的发展差距,实现平衡性和包容性的发展,促进全域性、全民性的共同富裕。

加快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合谐共生。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特殊地区,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职能,也肩负着生态安全职能。这些地区承担了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现实中还面临人口外流等压力,导致发展相对缓慢,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力量和手段,难以挖掘出长期发展的潜力。因此,在过渡期后必须通过外源性的绿色帮扶助力欠发达地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厘清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原则

常态化帮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这是设计未来帮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过渡期后的帮扶将由以往的短期性、超常规的帮扶转向长期性、制度化的帮扶,进而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坚持帮扶工作的精准化、常规化。如何在过渡期后顺利推进常态化帮扶工作?“精准”是关键。“精准”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的思想指引。因此,过渡期后要将常态化帮扶纳入政府的常规工作范畴,不断创新“精准”理念,拓展“精准”思维,加大“精准”力度,精准定位、动态管理常态化帮扶地区和帮扶群体,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具体帮扶政策。

二是坚持帮扶目标的长期性、连续性。常态化帮扶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预示着这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常态化帮扶的各项工作应着眼长远,做好帮扶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做好各阶段目标任务与政策举措的有效衔接,坚持久久为功。

三是坚持帮扶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构建与新阶段目标任务和现实情况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责任落实体系、社会动员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考核体系等,促进常态化帮扶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辨明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新对象

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的对象要在综合衡量国家财力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精准识别、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考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对象范围

欠发达地区是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核心的相对落后区域。经过十多年扶持,部分脱贫县的发展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一些非脱贫县则逐渐沦为相对发展落后地区。因此,在过渡期后,应适当突破脱贫地区的范围,参考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等多维指标,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将全国县域综合指标排名靠后的地区划定为欠发达地区。同时,应坚持动态调整,实现能进能出,确保帮扶政策和帮扶资源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低收入人口是以教育薄弱人群、生态脆弱区居民等为帮扶重点的相对落后群体。目前,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较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收入数据,农村居民高、低收入组收入相对差距由2015年的8.43倍提高到2023年的9.52倍。在过渡期后,应发布国家指导性低收入线,将“收入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中位数40%,50%,60%)且发展能力难以支持其维持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活程度的群体”纳入低收入人口范围。坚持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分类帮扶,做好兜底帮扶的同时,重点关注教育薄弱的人群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民,提升这两类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布局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新战略

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的新战略要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与经济发展趋势,满足教育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新部署。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将进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要顺应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质量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和拓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形成产业帮扶市场化新方式。过渡期后产业帮扶政策应更加注重效率提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聚焦到人到户向区域整体产业发展视角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帮扶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欠发达地区,政府层面主要做好规划制定、园区建设、配套服务等工作,真正发挥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领域的优势,充分激发市场“涓滴效应”,助推企业以市场化机制联农带农。

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帮扶新体系。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和低收入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事关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未来教育帮扶政策应重点建设三大支柱:一是优质的义务教育;二是务实的职业教育;三是有效的技能培训,因人因地因需开展技能培训。

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常态化帮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脱贫成果的巩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长远发展。过渡期后要将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到帮扶工作的全过程中。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等特殊区域的投入和补偿力度。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天然的自然禀赋优势,探索农业品牌创建机制和发展路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模式。


内容时间:2024-09-1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