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研究报告(2024)

书 名: 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研究报告(2024)
英 文 名: ANNUAL REPORT ON NATION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 PRODUCTION BASE CONSTR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2024)
作 者: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韩成福 主编 ; 焦志强 马钰琦 副主编
I S B N: 978-7-5228-4445-9
丛 书 名: 内蒙古蓝皮书
出 版 时 间: 2024年10月

中文摘要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和1/2。内蒙古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在“粮仓”建设方面,2012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10强;2018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8强;2021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6强;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3957.8万吨,同比增长1.5%,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保持...展开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和1/2。内蒙古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在“粮仓”建设方面,2012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10强;2018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8强;2021年,粮食产量挤进全国6强;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3957.8万吨,同比增长1.5%,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保持全国6强水平。为持续夯实“粮仓”地位,应大力改善耕地生态,稳定粮食产量,着力推动粮食品种多样化发展,扩大五谷杂粮种植面积;提高农户稳定收益预期;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提高五谷杂粮的加工率,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补齐粮食烘干设施装备以减少产后的损失;提高马铃薯产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创新高标准农田管理方法;切实增强粮食主产地区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加快治理坡耕地侵蚀沟和加固自然河道两侧,减少黑土地被永久性冲掉现象,从而有效保护粮食生产的“根基”黑土地。

在“肉库”建设方面,2023年,内蒙古肉牛存栏779万头,同比增长17.8%,位居全国第二;出栏463.7万头,同比增长8.1%,位居全国第一。牛肉产量为77.8万吨,同比增长8.3%,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1/10,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其中,育肥牛存栏174万头,占比18.4%;出栏170万头,占比36.7%。为了继续夯实“肉库”需要,全力以赴保留优质母牛,力所能及地减少损失;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内活牛价格趋势,对牛肉进口实施动态配额制管理;不断提高养殖水平,降低肉牛养殖成本;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的小微型屠宰场,提高当地的屠宰加工能力;有效保护草原的同时提高草原使用效率;加强产销对接,扩大市场份额等。

在“奶罐”建设方面,2023年,全区牛奶产量为792.6万吨,同比增长8.0%,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8.9%。全区奶牛存栏168.7万头,同比增长6.1%,占全国奶牛存栏量的25.3%。全区乳制品产量为473.0万吨,同比增长13.2%,占全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5.5%。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作坊超过1000家,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干奶酪类产品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为了持续夯实“奶罐”地位,应重点解决奶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在提升乳制品消费上出实招,扩大消费乳制品,恢复生鲜乳价格至成本线以上,有效缓解奶牛养殖牧场还贷款压力,加快培养适应RCEP市场需求的人才,把地方特色奶酪产业打造成内蒙古奶业振兴的新增长极。

在“绒都”建设方面,内蒙古山羊绒产量占全国山羊绒总产量的40%,羊绒制品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2023年,鄂尔多斯市的羊绒产量占内蒙古羊绒产量的58%,比2017年提升21个百分点;占全国羊绒总产量的24%,比2017年提升7个百分点。鄂尔多斯市羊绒年收储原绒5000吨,羊绒加工营销能力占全国的1/2,2022年被授予“中国绒都”称号。为了持续夯实“绒都”地位,需要加强羊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羊绒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羊绒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完善羊绒优质优价机制,增强羊绒全产业链发展活力;持续加强羊绒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羊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羊绒产业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羊绒全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羊绒交易中心,创新生产经营合作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在培育和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内蒙古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有效发挥农牧业优势,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改造升级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把农牧业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为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蓄势赋能。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业的劳动者。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与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新农人等相关的政策体系,通过职业院校大力培育应用型农牧业劳动者,包括农牧领域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策划型人才、销售型人才、互联网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等,着力解决农牧业新型劳动者严重短缺问题。二是加快部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持续探索研究农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精准对标找差距、补短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积极促进农牧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生物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农牧装备、绿色环保、生态化等的基础前沿研究,解决农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三是积极探索高效农牧业生产组织模式。要根据农牧产品生产布局、生产水平、生产地势地貌特征和产品结构,因地制宜探索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打破嘎查村级行政区域划分,整合嘎查村级边界耕地,形成连片的规模种植土地,更好地推进耕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牧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从而提升耕地产能,改善耕地生态。引导家庭农场之间、专业大户之间建立合作社,在生产资料购置、生产管理、秋收收割、产品收储销售加工等领域开展多项合作,使各合作社形成合作联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把农牧业打造成大产业,逐渐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