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天津的朝鲜人自1910年“日韩合并”之后逐渐增多,特别是进入1930年代更是大批涌入,1940年超过了一万人。这些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既有抗日活动家,也有一攫千金者,当然更多的还是企业进入组和官吏及大企业派出人员。他们约有一半居住在日租界,并显示出极强的集中居住性。他们从事的职业繁杂,初以鸦片走私者、杂货商和餐饮业者为主,后来生活必需品的从业者增加,尤以米谷商和旅馆业者...
本文探讨的是1920年代后半期至1940年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推进及其背景。这一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速度的确迅速,由此引发的小学生数量的增加,恐怕给教育本身乃至当地社会的存在状况均带来了或好或坏的较大变化。捕捉这种动向对于了解1920年代下半期之后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但是,有关这一时期的义务教育,甚至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等基本事实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作为此后深入研究的基础...
恩师隗瀛涛先生(1930~2007)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在中国近代史、中国地方史及中国城市史等诸多学术领域成果丰硕、建树众多,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单就中国城市史领域而言,隗先生先后主编完成《近代重庆城市史》、《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等著作,发表《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主办的“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莅会学者37人,围绕“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生计模式与地方社会”、“礼仪与生活”、“城市与聚落”、“乡族社会与地方生活”、“日常生活史的理论与实践”等多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作为20世纪80年代勃兴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然从小小的幼芽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大树,学者队伍日益扩大,领域范畴逐年拓展,理论迭兴、精品辈出,亮点和热点层出不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总结学科发展经验、传承学术研究脉系、梳理史学规划方向,2013年6月20~24日,由中国城市史研究会等单位主办,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承办的“城市发...
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阐述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实意义。首先,简述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背景、意义与目的。其次,通过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分析,指出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农民工参保比率较低、企业逃保漏保现象严重等,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最后,从法律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和企业作用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个新群体——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无法享有市民待遇,他们生活在城市底层,他们的子女(新生代农民工)虽出生在城市,却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他们和他们的子女都不被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城市人所接纳,当地人甚至将他们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而无视他们的贡献和价值。可见,农民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匮乏...
针对内需不足的问题,本文尝试跳出收入-消费的理论框架,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这样既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证分析发现,中产阶层购买力较强、消费欲望也很强烈,是扩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边缘中产阶层,主要由有一定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和底层白领以及失业或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构成,也显示了相当程...
相对贫困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