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文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首先,本文探讨了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必要性,其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央的明确要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呼吁。其次,本文就修法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提出建议,包括坚持大稳定与小调整相结合,凝聚共识,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等。最后,本文探讨了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争论及具体问题,包括法律名称、成员资格界定、承包土地经营...
本文是对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问题的新闻报道。首先,本文通过对山西奶牛养殖联合社的采访调查,发现省级联合社的成立,大大提高了联合社与乳业企业的市场谈判地位。其次,本文发现,联合社在在发展中存在工商注册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缺少关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相关的法律条文。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个,入社农户达3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参见《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6万个》,《农民日报》2011年8月10日。一些省(区、市)相继宣布已经消灭了合作社空白村,还有一些省(区、市)...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从此,中国农民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合法身份,能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开展经济活动。但法律颁布一年多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未来的走势又将如何?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做一些探讨。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术界和社会各部门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这些已经注册登记的合法合作社中,有多少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条款运作的?又有多少是为了套取国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的“假合作社”或“空壳合作社”?有学者认为,大约80%以上的合作社是徒有虚名,或出于政绩需要,或为从中牟利而设。参见郭小和《八成农合社被指“空壳”农业部设槛推示范社》,《中...
农村合作社运动正在中国盛行。自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工商登记的农村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10万家,增加到2012年底的68.9万家。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报告,到2014年3月,合作社已经达到106万家。参见《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2014年5月...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学界普遍认为农村合作社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时隔四年之后,有学者提出并发起了“真假合作社”的辩论,学者们普遍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在全国已经正式注册登记的27.2万家合作社中,只有1万家最多不超过5万家的真合作社。参见刘老石《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开放时代》2010年第12期。缘何会引发“真假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大户领办型仍占主体,大部分合作社也还不够规范。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多数组建的合作社还是由大户领办、合作性质少、运作不规范、发展不健康呢?这是合作社发展初期阶段的必然现象,会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还是存在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使得当前部门和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为“合作社”)60.01万户,比2006年的15万户多出了3倍。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被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行道路。参见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30多年来,农村的年轻人中学毕业以后纷纷离开农村,农村劳动力无法再通过这一群体获得补充。老年人逐渐进入高龄阶段,也不得不退出农业生产劳动。而大量的已婚妇女滞留农村,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多数,她们主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这导致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依靠留守妇女,农业的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生...
减贫路径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