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社会保障权益配置逻辑

  • 报告作者:王增文
  • 所属图书:社会保障权益配置逻辑
  • 图书作者:王增文
  •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 所属丛书:
  • 报告字数:64539字报告页数:71页 报告大小:

文章摘要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社会保障及服务。首先,从再分配机制的内生性结构来看,社会保障与税收是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两大关键制度工具。采用新的社会福利目标函数中动态的税率结构及收入再分配的优化指标,对税收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进行系统性和层级性度量。度量结果显示,两者的系统性调节效应呈现平稳性和有效性;从结构性的收入再分配调节效应来看,无论是平稳性还是有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都弱于税收政策。同时,从国家维度的税收工具与社会维度的社会保障工具的视角切入,以其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为尺度,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双调”作用及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的动态提升空间。

其次,从社会资源配置的尺度上看,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公共资源的程度,是能否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及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性动态制度安排。从经济、社会及政治三维框架下的不同情境来系统性地分析不同区域的城乡社会保障在既有财政体制下突破城乡隔离的非均衡性发展困境,而走向“共建共享”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及服务的公平性均衡状况。

最后,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秩序的形成逻辑起点是基于制度的供给逻辑,但同时亦是国家在现代化变迁中角色动态转换和智能的结构性调整框架的显现。“三权”的保留使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表现为“逆向再分配”效应,更使得贫富阶层两端表现为极化的“马太效应”,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形成社会保障权利分配失衡、社会风险分配紊乱、社会保障及服务分配失序的社会转型秩序困境。

作者简介

王增文: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大数据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国家智库“雄安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获湖北省“楚天学者”称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民政部理论政策专家,湖北省委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政策协商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养老金分会理事、社会救助分会理事,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口科学》《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以及Ageing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等国内外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博士论文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此外,完成了《社会救助政策与再就业激活体系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等著作3部;参与编写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多部教材。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子课题、民政部重大招标项目、财政部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民政部委托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社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成果获得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三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提名奖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厅级奖项4项。30余篇咨询报告获得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或肯定。主持或参与承办第二届湖北省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学术研讨会、“珞珈社会保障论坛”等多项赛事及会议,在学术交流与实践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