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社区教育是具有区域规定性的“大教育”,强调的是以对人的生长、生活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空间——社区为教育场景,注重社区意识的培育,并以服务社区民众为主要对象目标。通过社区教育,使被教育者能以开放、动态、互动的态度处理社区与社会的关系。这有助于社区自治,并且使社区内的各要素得以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社区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中,如何使这一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真正能够健康成长,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社区自治需要在适当的治理架构中实现。那么,我们又需要哪一种社区治理模式?如何来处理社区与政府的关系?是否社区治理地位的增强,反而会导致社区自治的弱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自治与治理的关系。
“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翻译而来。近代中国乡村研究领域的社区范式,堪称西方理论加上中国素材的研究方法之典型,在中外学界均有深远影响。本文讨论近代中国乡村研究领域社区范式的确立时间,以及如何运用社区范式展开相关研究,借此评估近百年来学界沿此思路进行的学术工作,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谱系。
社区营生保障是社区生计保障体系的主要途径和谋生方式,是社区生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及其家庭必须建构自己的营生体系,才能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计保障。从属性上判断,社区营生是社区集体谋生方式。社区营生保障,对社区生活保障、社区经济、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营生保障的生命力,在于其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而...
本文概括了武汉市新洲区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武汉市新洲区社区教育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培养红色头雁,聚集新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形成了“书”“会”“节”“馆”四大工作体系:新洲社区教育组织编写 《新洲民间文化丛书》;推动组建一批学习研究型组织,团结一批智者和乡贤;兴办节会,创办 “张店桃花节”“孔埠弦歌节”;建...
本部分探讨了中国农村的社区建构问题。中国农村的人口布局是均质的,而现代社会则是非均衡型的。这便产生了农民迁徙和乡村城市化问题。
本章首先分析了文化中的信仰价值与传统社区中的合作之间的关系,其次介绍了社区社会纽带和社会声望体系对合作的促进作用。
社区发展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方面是社区自我决策,这与社区之外的国家和市场决策相对应。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农村社会越来越被外来的力量所主导,外来的政府、发展者和市场都在左右着农村的发展方向,而由外界所主导的发展往往忽略了当地的特征,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甚至可能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在发展中,社区内部的力量被强调,人们希望通过激活社区内部...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