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非常活跃的一年。互联网公众对民生、政府管理、反腐败、环保、社会道德滑坡等网络热点问题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热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反馈与引导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要加强网民的自我管理,...
2011年温州互联网舆情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态势。热点话题不断涌现,网民数量持续增加,公众权利意识进一步提升,市民网络参政热情继续高涨,同时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发展势头强劲,改变了网络论坛一枝独秀的社会舆论格局。政府更加注重对网络信息的呼应,主流媒体的社会舆论“稳定器”的作用在民间借贷危机集中爆发的非常时期愈加凸显。互联网舆情的发展对政府及社会组织如何妥善应对...
网络舆论在2013年遭遇拐点,舆论热度大幅下降,“吐槽”社会负面现象的声音明显减少。大V们谨慎发声,风光不再。众多网友从微博客的公众意见平台转向更为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互联网与体制进入新一轮磨合期,政府一方面向网络不和谐的言论“亮剑”,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放大互联网的正能量,鼓励发展主流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把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对接。
2011年,以动车事故为契机,更多社会群体登上网络舆论平台,对政府的公共治理进行审视和监督。“微博打拐”和小学生“免费午餐”在民间和政府的良好配合下推进,展示了依托于互联网的民间“自组织”力量的成长,以及政府的包容。随着微博客的舆论能量爆发,政府在动车事故后对其加强了管理,网络舆论的力度趋于平缓。
2010年,公共卫生、企业财经、灾害事故类舆情频出,社会民生、涉法涉警类舆情持续高发;个人舆情成为社会舆情领域的新焦点;整体舆情传播时效性有所提高;新媒体曝光率居高不下,传统媒体权威依旧,微博异军突起;意见领袖越来越多地介入舆情热点事件;网络动员逐渐升温;互联网在公民表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网络问政”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2010年应对主体的舆...
2010年,中国的企业舆情事件纷繁复杂。其中,制造业、信息产业以及与社会民生联系紧密的行业备受关注;引发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涉嫌违法违规操作、产品质量问题等;企业舆情集中于民企、经济发达地域,2010年上半年舆情高发;企业舆情具有周期性,上市公司舆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看,2010年企业的舆情应对能力仍亟待提高。
2010年,影响较大的个人舆情事件中,官员、明星舆情所占比例最大;言行不当、违法犯罪类舆情高发;首次曝光媒介中,网络新闻曝光比重最高,微博上升最为迅速;传播时效较2009年有所提高;大多数个人舆情事件都有干预行为,且应对手段、方式多样;四成左右个人舆情事件在事发后3天内、首次曝光1天内实施干预;近半数舆情在1个月以内消退。
2009年是中国网络舆论活跃的一年,也是陕西网络舆论活跃的一年。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关注,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网络舆论。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使互联网不仅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而且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