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根据观测,全球平均气温在1996年到2005年期间上升了0.74℃,并由此得出人类的活动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情况加剧的基本论断。IPCC提出警告,如果不对此情况采取针对措施,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相对于20世纪末的水平将可能最高上升6.4℃。在此前提下,对“后京都”时期(即自2013年至以后)温室...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 应对全球变暖这场“伟大的地球物理学试验”,世界各国必须同心协力。保护全球环境, 就像防止暴政、疾病、贫困和战争一样。随着人们忧虑的增加、《京都议定书》的数量法日渐无效和无效率, 未来几年无疑将见证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密集磋商。政策制定者们在寻找减缓这一趋势的更有效、更有效率的方法时, 本文认为要考虑到以下事实: 即价格型方法, 如对碳排放征收...
第一章 总则
2007年6月,国际头条争相报道中国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过美国。表明了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气候的未来和政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因素,如技术选择、区域发展政策、消费行为和经济绩效。一直以来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都集中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方面, 例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的科学家和其他人讨论的都是气候、海洋和大气的模型。这是可以理解的...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成了全球气候政治进程的分水岭。在京都协议之下,民族国家利益似应让位于政治经济合作,以促成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当中存在着一种可能路径,即兼顾不同文明的代际延续和公正发展,那么京都机制须努力实现之。《京都议定书》的原初目的在于为抗击气候变化而建构一种全球政治共识,只不过,这种气候政治共识由于...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1996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
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要求有国际条约,理由很简单:它是一个全球问题,充满了跨国的外部性。《京都议定书》——关于气候变化的第一个重要国际条约,只是一次蹩脚的尝试。它受到三个缺陷的困扰首先,议定书只强调了问题的一个向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没能改变导致外部性的激励因素。其次,议定书只对几个世纪形成的问题提供了短期的疗方。应对气候变化最终要在世界范围采用突破性的技...
自联合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伊始,欧盟一直在气候谈判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是推动气候谈判的主要力量,也是“京都模式”的坚定支持者。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之前,欧盟一直力图促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新国际协议,明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各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框架。然而,在会议中欧盟...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