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8年即将过去之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涉及违规企业信息披露相关的部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总结。我们看到社会各界为推进《办法》的实施作出了努力,发现相当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加大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而与此相对应,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污染企业按照《办法》的要求公布其排放数据;而作为《办法》规定的执法主体,地方政府部门没...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部署为指导,以实现“十一五”期间重点污染物减排的目标指标为紧要任务,是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5.79亿元,建设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厅(局)。项目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加强数据传输能力、数据集中管理能力...
中国政府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水平有了总体提升,但区域和信息类别上不够平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民间环保组织推动和环境保护部门互动并组织培训,但申请信息不积极,部分组织采用柔性方式来推动企业信息公开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在几起典型案例中,几乎没有申请人能够顺利获得所需的环境信息,但最新的司法解释呈现若干亮点。未来发展可能呈现以下趋势:环保部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简称IPE)成立于2006年5月,是一家民间环保研究机构。IPE先期的工作重点是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水污染防治。为此IPE创立了一个与数字地图结合的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向公众提供全国水质信息、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
本文总结了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贫困和数字包容的理论概念,并分析得出少数民族的信息搜寻跟他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梳理少数民族所面临的信息贫困处境的成因研究,指出数字包容的相关研究是促进少数民族有效融入信息社会,消除其信息贫困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运用能体现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典型指标考察了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并通过与其他相应地区的比较,对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于相邻省市和国家平均水平,信息贫困已成为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后我们对武陵山片区信息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扶贫的对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流动中的增量民主。首先,介绍了为什么信息需要自由流动。其次,介绍了增量民主的概念。最后,介绍了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同垄断、外部效应等问题一样,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价格机制的失效,从而造成“市场失灵”。本章将首先阐述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对福利的影响,然后讨论相应的政府规制,最后,对次优理论以及第三优理论进行简单的描述。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