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公共意识     检索到  44590  条相关信息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公共危机的重视、研究和应对力度,就在不久前,市政府各部门编制的《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发布,预测了北京需重点防范的11类29种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了,广大居民是否也有了公共事件的危机意识?应对水平如何?带着这样的思考,不久前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调查是在北京的在校大学生和城区18~28岁青...

作者:乔志宏 朱敏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新发展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阐述了新发展主义与东亚宽恕精神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宽恕主义作为东亚精神的内核,应该为东亚公共社会的建设提供助力。

作者:芦恒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对于公民参与这一重要问题, 不仅需要理论的论证也需要经验研究的支持。为此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缪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博士所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6 个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这项研究从2005年开始并延续到2006年结束。

作者:缪青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本文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阐述让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良好风尚、让绿色生产消费成为社会事业及行动、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作者:龙其鑫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本质上,公众生态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公众自觉的生态行为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实践之中,在融入过程中虽然政府实施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法律手段都很重要,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唤起全社会的生态自觉意识。加强公民生态意识教育,进一步提升广大社会公众生态行为自觉性,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李世书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公民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公民意识的觉醒,强烈、自觉、浓厚而完善的公民意识对公民社会的生成起着基础性作用。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如何?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影响公民意识?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如何?文化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完善公民意识?本章将重点关注和探究这些问题。

作者:罗中枢 王卓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兴则文明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对保护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

作者:王嘉宝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由于性别意识并非主张性别隔离、性别对立,因而反对性别歧视,特别是反对对妇女的歧视,必须有男性的加入,性别平等需要男女两性共同的努力。本文提出,法学领域中的性别意识,包括在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立法、司法中融入性别意识,使法律建立于对男女两性全面关注的基础之上,从而改变传统法律体制中妇女权利边缘化的状况。

作者:李傲 LiAo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