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再地方化     检索到  19503  条相关信息

旅游发展对族群文化的影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问题。在现代浪潮下族群传统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全球化对地方性具有消解作用的背景下,这样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地方化”与“...

作者:孙九霞 马涛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来源:科学出版社发布时间:2025-07-11
关键字:贫困区;识别;研究;中国

本文通过对“重庆农行案”引发的思考,分析了金融生态中的司法因素。我国司法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一大软肋。对于金融发展环境来说,司法部门的地方化、行政化、附属化,加上人员的低素质等,导致银行贷款安全具有不稳定性和无预期性。所以,必须完善我国的司法体制,优化金融发展的司法环境。而完善司法体制的一个主要内容应该是如何使法院摆脱地方财政约...

作者:徐强胜 刘丽琼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根植性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理论,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思想(Grannovatter,1985),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之中,这种地域性社会关系形成体制难以转移和复制,或形成难以模仿的、类似于企业文化的社会资本。根据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描述,产业区的重要特征是区域内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以及“产业氛围”。本文论证了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就是一种基于地...

作者:刘东勋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本文探讨了区域弹性生产与协作体系的形成、区域性学习与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产生以后,在逐步发育起来的根植于地方的产业文化基础上,在地方化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有可能内生地发展出地方化的学习与创新机制,也可能在政府有意识的诱导下培育出地方化的学习与创新机制,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动态能力。

作者:刘东勋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首先,本文主要围绕研究问题的缘起进行叙述,根据当前国内外的现实背景以及前期调研的个人体验引出对中国在非资本运行逻辑的关注,继而通过对中国对非投资、非洲发展、资本全球化、地方化和全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文献梳理,进一步细化了本研究的问题和思路,即从历史比较的视角来梳理活跃在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各个时期的不同资本的运行逻辑,进而思考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特性。然后,本文围绕这...

作者:马俊乐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温室气体(GHG)的排放是一种外部性,而且代表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我们都在排放气体,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已经遭受过去的气体排放带来的痛苦,而当前的排放对未来也会产生潜在的灾难性影响。因此,这些排放并不只是普通的、地方化的外部性。风险是全球性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这些基本特征必须成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必将并且已...

作者:尼古拉斯·斯特恩 季大方 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理论。对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在其代表性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地方化”论题的讨论。其研究隐约地分出群居与杂居两种不同的产业集聚类型,前者是指同一产业间的地理集聚,而后者则涉及了不同产业由于相互关联而产生的协同集聚。

作者:王春晖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