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从历史来看,伴随着物品交换和私有财产的逐渐产生,民间借贷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出现,并具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这在我国重要的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和叙述。《左传》、《管子》和《史记》等著作中都有相关记录。
最近,民间借贷的风险不断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关于民间借贷的研究近些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对民间借贷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关于民间借贷的研究中,利率问题讨论最多,多数人认为农村民间借贷不受政府管制,其利率由借贷双方自由决定,能够真实反映局部金融市场资本稀缺程度和资金价格。
私有制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我国民间借贷活动的产生正源于此。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的民间借贷活动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借贷活动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中,民间借贷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到明清时代,民间借贷活动已经相当活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1984年,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户,农户成为生产经营主体,为生产而借贷趋于活跃。从农户借贷用途看,非生产性的借贷需求仍是借贷需求的主体,为生产而借贷的需求明显上升。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借贷需求呈现差异性,低收入的农户用于生活性消费的借贷倾...
1984年,中国政府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融资活动日益活跃。伴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农户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农户的借贷网络中主要有六条借贷渠道:一是传统的私人借贷渠道;二是国家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渠道;三是钱会渠道;四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五是集体经济组织;六是新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从1958年到1984年,中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户不再是独立的生产单位,不再为生产经营融资。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信贷资金需求方是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生产经营而借贷。虽然农户也是信贷资金的需求方之一,但农户几乎全是为了满足生活性需求而借贷。农户的借贷渠道更加单一,大体上看,有三个借贷渠道: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如国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这...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如我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借贷行为最早发生在西周时期。最初的借贷基本上以实物借贷为主,例如,“粟贷”。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农村借贷、农村金融体系、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笔者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中国农户借贷需求与信贷供给、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近代以来农户借贷问题等四个方面,做了粗略的梳理,概述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