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农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民问题在中国的解决,就是中国农民的终结,也是中国农民“新生”的开始。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借用黑格尔对人和历史的理解,认为自由民主制的社会使人获得了普遍的相互承认,人们“被承认”的需求获得充分满足,历史已达至目的地而将不再发生变化。作为中国农民,他们真正“被承认”的需要将怎么实现?而这对于更宏大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又意味着什...
本文展望了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命运与未来。首先,本文强调了国家、市场、社会与家庭对于留守儿童命运的塑造。其次,本文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建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解决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再次,本文对知识改变命运提出了质疑。最后,本文对留守儿童融入城市的前途表示担忧。
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强劲的现实动力和美好的未来愿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指出中非将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支持,是非洲改变受制于人的命运的难得机遇,可为南南合作提供有益参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更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
中国的结构和构造与欧美国家的结构、 构造是明显不同的。从典型和比较的角度观察,欧美存在的是契约制结构,或者称为契约模式。它以个体主义为本位,不同个体作为主体讨价还价、相互承诺而结合在一起。东方特别是中国所存在的是一统制结构,或者称为一统模式。它基于先天的血缘力量或集体理念的权力力量,将人们结合在一起。 在两种结构的现代形式中,工人都是组成要素。从社会分层的角...
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本书从整体性、历史演化、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西方国际发展合作范式的差异,总结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国际发展共同体的启示,进而探索中国依托对外援助体系,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新的全球发展格局下,对外援助如何服务于促进中国国内发展和履行国际责任的需求?本书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置于历史演变的...
本文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斯关系。第一部分考察中斯两种文明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第二部分考察20世纪50年代正式外交关系建立后的中斯经济外交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论文补充了前人(LKI)的研究,同时也提请人们注意两国之间迄今尚未探索的领域。本文最后一节强调有必要加强两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协调,以便使中斯伙伴关系更积极地与当地的优先事项相结合。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