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主要介绍了家庭系统: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家庭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环境系统:托儿所质量与儿童发展;政策系统:福利政策。
东部地区的产业由于面临日益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而选择西迁,其目的是在西部地区获得相对廉价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西部地区为吸引西迁企业而降低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使西迁企业因较低的环境保护投入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西部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
西部工业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很多,扩大内需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长远之策。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新增生产能力, 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必要途径, 投资规模的增加将会直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 并且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也推动其他内需的扩大, 但是, 投资过度也会引起产能过剩、生产设备闲置等问题, 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发展效率的损失。银行存贷款规模决定着用于企业...
本文认为我国消费不足主要体现为农村消费不足,主要有四大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没钱花”;农村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支出预期不定,“不敢花”;农村消费环境不佳,农民购买使用商品不方便,“没法花”;农民消费观念保守,“花钱抠”。因此,扩大国内消费,最大潜力在农村,要尽可能地以法制手段强化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加快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公平合理的社会保...
中国贫困区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侧重分析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环境特征、水源条件以及农户层面上导致贫困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导致贫困的原因,可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有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的发生,本章侧重讨论导致贫困的个人因素。2012年本书作者之一樊明组织了涵盖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问卷调查,其中获得针对乡村居民的有效样本4362个。所调查乡村居民的收入包括务农收入和非务农收入,二者相加构成个人收入。笔者将总样本中30%的低收入群体定义为贫困人口,由此得到贫困人口的样本数为1308。将总样本数的30%作为贫...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县域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原有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条件、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制度体系、政策体制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方面对县域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是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构建、模式提炼与路径选择的前提。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