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已经考察了资源型城市的增长状况,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群体,资源型城市在1989~2002年期间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非资源城市,进入枯竭期的城市又显著落后于未进入枯竭期的城市。更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那么,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压力将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顶着户籍制度藩篱大量拥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了2.73亿,大规模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机是通过非农就业获取较高收入以改善生活。北上广深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城市,由于就业机会多,收入较之其他地区高,而成为农民工最主要流入的区域。那么,北上广深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如何,本文拟...
中国城市就业制度,从计划安排到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制与企业用工自主权,体制外企业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劳动力就业领域的制度分割。国企的减员增效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初建,国企减员增效与就业市场化,城市的就业限制与农民工的草根性流动,蓝领工人的稀缺与“民工荒”的出现。伴随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失业问题将更多地体现为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经济波动性失业。
本章主要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资源型城市的非正规就业,资源型城市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等内容。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城市包容度、流动人口转移就业及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其中对人口转移就业与城市产业发展关联的研究占据主要篇幅。这并非表明城市包容度在本章中的地位不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确定为“城市包容度←→转移就业←→产业发展←→城市包容度”,三者基本遵从上述双向影响互动关系。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人随产业走,实现包容性增长”。本文的特点是在通常分析流动人口与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凸显出一个最大的发展问题——城市蔓延(摊大饼)的模式不可持续。面对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大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可耕地减少、人居幸福感下挫等综合性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应对?研究认为,应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兴建立体城市。立体城市是东西方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大工业和高科技的支持下,它可以综合性地解决居住、环...
本章将分别描述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布局和城市二元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与就业。从工业结构上看,资源型城市在采掘业的主导下,重工业比重偏大,呈“超重型”特征。从产业格局来看,资源型城市中的第二产业超长发展,城市经济呈现出“二元”特征。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大企业通常在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支配地位,但由于市场化的作用,一些资源产业已经呈现...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