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报告基于“2012年度广州城市状况市民评价”调查,描述了广州市民对该年度民生安全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社会服务状况、市政状况、政治状况、政府工作七方面的观察性评价。结果显示,市民的总体评价尚可,对住房、收入等基本民生的评价略有改善,对“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社会诚信”等社会状况的评价多有好转。但相较2011年,多项指标满意度出现下降。
文章基于零点调查公司在1998年进行的多项相关社会调查报告,分析指出不仅在理性层面市民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基本前景具有信心,而且在感性层面对于个人现有生活仍具较高的满意度。但是与此同时,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不满程度也有所提升。
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及其权能评价要素设置的理论逻辑。首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审视。其次,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伦理和价值问题。最后,提出了构成农民工市民化权能的四个权能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假设。
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然后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测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变量进行了权重赋值,科学评估了当前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总体市民化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为40.11%,总体市民化程度不高。笔者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结构化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农业转移人口今后的市民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解市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收入与消费状况、生活保障、居住条件和教育文化医疗等的评价和家庭经济行为的变化,2008年3月,广州市统计局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以入户调查方式对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8个区200个社区居委会的5000名常住居民家庭的开支决策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反映广州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市民关注的民生热点。
本文将从定量的角度,通过设计农民市民化的测评指标体系,评估当前农民市民化水平。
本文在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得出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制度因素,其中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均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综合的,但是制度因素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度因素的制约。
主持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今天的主题是““大运精神”与市民伦理”,我们请到的主讲嘉宾是深圳大学的李凤亮副校长和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的吴惠琼主任。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