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决定了我国人口分布、农牧分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胡焕庸格局”,由此体现了自然区位对我国发展的框架性制约。●经济体制是格局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计划经济体制短期内医治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创伤,但长期僵化的计划体制抑制了经济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形成了扭曲的发展格局;市场经济体制使自然区位优势得以自主发挥,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自...
本文主要介绍了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理论。对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在其代表性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地方化”论题的讨论。其研究隐约地分出群居与杂居两种不同的产业集聚类型,前者是指同一产业间的地理集聚,而后者则涉及了不同产业由于相互关联而产生的协同集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八五”期间,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名誉所长费孝通教授牵头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由我所组织了课题组。这一课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进一步讨论各民族群体间交往和交融的历史条件、具体形式与内容,分析我国民族关系中仍然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各民族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的途径。
阶层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层分化的总体特征就是社会阶层构成的细密化、流动化。基于此,在意识形态整合方面,中国共产党着力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谋求形成社会共识;在创新实践方面,着力通过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谋求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取得的成就包括社会共识趋于形成,阶层关系趋向和谐,阶层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但问...
2007年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快速推进。这项制度建设使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困难群众将达到3000万人。与此同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从200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呈现出保障人数大体稳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人数已连续5年稳定在2200多万人。中国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本文首先分析商品化小商品生产分化之间的关系与动力,然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工阶级之间的关系与动力。所有这些概念都提到过,这里将它们综合起来深入探讨。每一步讨论都会更加复杂。我也会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真实世界中形成这种复杂性的“决定因素”。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农村的改革也并非是设计好了才启动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就处于变动之中。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农村的改革已经在若干关键性的环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认真梳理30年农村改革的历程以及若干农村重大改革政策的形成,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加快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体制机制,显...
中国贫困区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侧重分析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环境特征、水源条件以及农户层面上导致贫困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导致贫困的原因,可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