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学术界对志愿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缺乏微观层面对主体性和过程性的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志愿者的声音被屏蔽,也表现为忽略志愿者身份的主体建构过程,认为志愿行为、态度和价值评价是资源和制度性因素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团队一年半的追踪,运用组织人类学和扎根理论提取出以身份建构和互动为核心的理论,以期从微观层面解释“志愿失灵”的原因和过程...
2008年9月,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也称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新思路。2009年3月,北京市颁布《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将“枢纽型”社会组织定义为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决定去青海科巴支教的呢?”这个问题老师在问,而我也在一遍遍地思考。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志愿时数?为了丰富阅历?如果是这样,我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更加舒适安逸的环境收获这一切。那这趟跋山涉水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导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变化是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的引入,商品房居住及其物业服务模式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遍及中国城市社会的角落。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的引入具有积极进步意义,但市场失灵问题也与之相伴而生。社区生活具有典型的集体特性,社区服务也具有典型的集体消费特征。所谓集体消费,是指居民或消费者必须与其他居民或消费者作...
在新时期的贫困治理中,在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下,政府主导失灵的情况也将多见,这种失灵与扶贫“军令状”和扶贫工作的压力型体制关涉颇深。本文试图从“军令状”和压力型体制的角度对新时期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进行分析,以助扶贫攻坚工作健康可持续地完成。
我知晓王习明老师要去青海支教的事是在本学期初的一次交流会上,他当时问我是否想去,那时我是想假期去杭州的,所以就犹豫着拒绝了。后面我不断地想着这个事情,就向爸爸和身边的同学征求意见。爸爸当然是很赞同了,他让我自己拿主意,身边的同学也很支持。于是再三考虑下,于另一次交流会上向王老师提出了想去青海支教的想法。因为人数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报了名就可以去的,所以我很担...
文化志愿者属于志愿者的范畴而又具有自己的独有特色,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日益增长的人民文化需要而产生的精神之花。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自觉,也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弘扬的结果。随着文化志愿者的产生,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蓬勃发展,它是推进群众自办文化,促进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