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一般来说,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为102~107,即每活产100名女婴,对应活产102~107名男婴(UnitedNations,1955)。种族是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因素,黑人出生性别比较低,为102~104;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出生性别比为104~106(Chahnazarlan,1988)。出生性别比由于种族、地理区域、城乡等因素存在差别,但高于107可以认为超...
出生性别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文化因素,认为传统家庭制度是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内在动因;三是政策因素,认为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出生性别比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四是技术因素,认为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性流产是出生性别比上升的直接原因。虽然关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普遍认为男孩偏好是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出生性别比偏...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性别以及社会性别机制的基本涵义;其次本文介绍了出于研究需要构建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最后经过分析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男孩偏好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男孩偏好是社会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后果,父母预期男孩能够给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回报要远远多于女孩,因此形成了生育中的男孩偏好,从而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
本章既分析了全国、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对粗再生产率的影响,也分析了各省份的数据。然后使用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不同的出生性别比方案,模拟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偏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的原因,提出了以社会性别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别机制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建构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性别机制的作用过程及其互动关系,探讨了...
本章使用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设计了分解方法,把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分解为女婴孩次结构的影响和不同孩次出生性别比水平变化的影响,并分解了1982年以来出生性别比的变化。
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本章使用中国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为区域有效地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当前数据显示,中城市、镇和乡村婴幼儿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问题非常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