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前景如何?本文使用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发现,(1)这个群体“初中后”教育成就整体不高。高中(含职业高中)阶段升学率不足40%;大学升学率不到6%。在高中阶段,入读职业高中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中。在大学阶段,有近一半的学...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以改革促发展的转型时期。国家从农村到城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制度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后来又对城市的蔬菜、副食和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给农民带来了“自由活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由此引发了由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村向发达城市...
这项“研究” 记录了一个打工者的NGO组织试图形成发展战略而展开的反思及行动的过程。研究者———我———作为这个 团体的发起及主要工作人员,参与及经历了团体的所有工作及发展工程。我们希望的是如何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自身———或者说,使打工者群体的状况得到改善。
本文通过会议记录的模式来讲述了‘打工者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及各个代表的发言稿,做了详细记录。
胡铁磊,中共党员,“三线”子弟出身,贵州大学硕士,毕业后主要供职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现任贵州省科协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主任。2014年到2020年,应党委、政府下派,先后赴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参与扶贫工作,历任余庆县小腮镇党委副书记、余庆县科协副主席、平塘县委常委、副书记等职务,扶贫期间发挥政策了解、科技资源等优势、深入基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农民工”群体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影响。首先,本文描述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迁。其次,本文从农村家庭生产自主性、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家庭生活独立性等方面的变迁,讨论了“农民工”群体生活状态和动机态度受到的影响。最后,本文强调,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结构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生活制度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