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借鉴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境界,通过图示指出生态文明的真正实现任重道远,并图示绿色GDP的核算,诠释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度的概念,最后提出一些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本文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浦源村处于闽东到闽北的交通要道,1949年之前,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闭塞的山区风貌形塑了浦源较为独特的文化内核,也孕育了浦源不同于一般村庄的乡土文明。本文从浦源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概况、观念形态、信仰形态、习俗形态、教育形态五个方面展开,来试图回溯1949年前的浦源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
宗族村庄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形态息息相关,自然形态不仅限定了宗族村庄的地理空间位置,而且气候、山川地形直接影响着人们所从事的生活和生产。本文主要考察自然形态对杨氏宗族所从事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杨氏族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及杨家坊的自然实态。
宗族型村庄具有整体性、共同性、等级性和秩序性的特征,而形成这一系列共同心理素质、共同信仰等文化特征的核心纽带就是共同的血缘。本章将从宗族型村庄的文化形态概况、信仰、观念、习俗、文娱、教育、文化变迁和文化实态等八个方面考察廷坑自然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本书从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探寻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总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四大逻辑:二元对立逻辑、同一化逻辑、“进步”逻辑和最大化逻辑;探索建构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路,指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经济和精神三重价值,并提出了这三重价值共同实现的模式。作者的视角和方法是系统性和根本性的,可为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启发。
土地作为建构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可以从土地对家族的构成机制中得到理解。中国农村被认为是“家族主义”的,家族的关系构成与情感凝聚的方式都与土地密不可分。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围绕土地的改革后,中国的家族形态、宗亲观念以及祭祀方式都发生了变迁。本文将以坟地的社会生命转换为基础,展示这一变迁轨迹之下的土地形态之变。
华南地区宗族型村庄具有比较强的整体性、很强的共同性和很强的秩序性。“同文同种”是宗族型村落的显著特征,共同的心理文化基础影响着客家村民的日常社会生活,并使其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心理特征。为深度剖析和理解这一族群的社会心理文化基因,本章将从宗族型村庄的文化形态概况、信仰、观念、习俗、文娱、教育、文化变迁和文化实态等方面考察夏阜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