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具体介绍了柳州市的村庄建设情况,包括农村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模式等,详细、全面地呈现了柳州市的乡村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村庄建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村庄规划,大致走了一条从规划到实践、从点到面的路。开始于200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使农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民主政治取得新发展,基层组织具有新活力等。目前在村庄建设方面,已进行了民居统一改建,但以村容整洁为目标的治理进程还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村庄清洁行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任务。本报告通过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中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地方实践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基于农户调查分析村庄清洁行动现状。本报告分析发现,当前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地区群众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分偏远村组环境卫生整治进度落后、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最后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重点关注偏远村组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长效...
本文总结了嘉兴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经过近20年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嘉兴市在新农村电气化、农村供水、城乡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嘉兴市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模式、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联丰村美丽乡村模式和海盐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等总结为独特的“嘉兴模式”。此外,嘉兴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制宜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主...
土地下户时期,双河口村在公益事业方面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是:公益事业的需求虽然是内生的,但启动的力量却来自村庄外部,来自政府的行政启动和“输血式”推动。双河口村在民政局支持下,通过绿色工程、改造水利、修筑村路、改造村校等方式推动了乡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但在外力退出后出现了机制性脱序的问题,公益事业陷入困境。
有关现代化问题的经典研究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历史现象。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工业化会促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发展研究中的“依赖理论”也似乎印证着这种看法,认为受到中心(都市)制约的“边缘”(乡村)难以摆脱萎缩和长期落后的命运(A.G.Frank,1985)。按照这些理论预设,处于边缘末端的村庄的前景,无疑是暗淡的,终将走向消亡。...
本文主要围绕的重点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具体介绍了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脱贫内生动力的作用机制、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演变和实施情况、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经验做法及成效、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脱贫内生动力面临的挑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