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人类学家对地震、干旱、泥石流、洪水、飓风、龙卷风、石油泄漏、火灾、流行病、战争、恐怖主义等自然和人为灾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构建了灾害人类学的理论。本文对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分析了这些灾种与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学灾害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回顾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应用人类学的理论与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经验,提出基于文化的发展实践主题和行动策略。最后,从实践归回理论,反思了行动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旅游,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希望通过旅游认识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别具特色的历史与现实,以期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增加人类的知识。但真实的旅游往往与希望大相径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舞台、是表演、是塑造,我们期望了解的真实却难寻踪迹。与此同时,借助旅游,旅游区的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富裕、不断繁华、不断变化。矛盾?困境?欣喜?《...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人类学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灾害的研究状况,尽管中西方学者有关“少数民族”的理论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对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研究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本文对于人类学中的地震、干旱、泥石流等灾害进 行了述评,对这些灾害的国内外防灾减灾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本文介绍了文化脆弱性:灾害文化影响与适应。本文主要包括:一、灾害、文化与脆弱性;二、文化脆弱性与灾害周期。
本文聚焦于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昆明市东川区。东川区的主体民族虽然是汉族,但是,它被包围在少数民族地区之中,东川在古代也居住了少数民族,彝族的祖先六组分支就是发源于东川与禄劝接壤的地带。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治理方式和对当地人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反思东川的环境脆弱性问题、生态韧性的问题及人类学意义。
灾害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特质决定了灾害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自20世纪20年代灾害研究被引入社会科学范围以来,研究者们对灾害概念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领域的差异,学术界对灾害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本文是灾害管理整合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一、基本概念;二、研究综述。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