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现代文学生产机制中,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及传播作品中枢的媒体,具有着关键性地位。东北沦陷时期的诸种综合性文化期刊未能例外。就小说创作而言,其虽属作家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精神活动,但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文本即刻成为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1949年后的十七年间,在中共文艺政策的引导和主流文学话语的倡导下,工业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命题,受到作家高度关注并在东北文坛得以迅速发展,草明、萧军、艾芜、雷加、舒群、白朗等一批老作家和李云德、程树榛、韩统良、韶华、于敏、罗丹、吕中山、郭先红、张天民、高士心、徐光夫、朱赞平、谢挺宇、陈淼等年轻一代作家,先后投入到反映东北地区工业建设的小说创作中。当时的...
作为综合性文化期刊的《新青年》《新青年》1935年创刊于沈阳,是一家面向青年的综合性文化期刊,具有鲜明的为殖民统治者服务的政治倾向。本文所引《新青年》中的文章,均据《伪满洲国期刊汇编·新青年》影印本,线装书局,2008。,在其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37年作为其向文学转型的时段和关节点,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和历史探索价值。
小说歌是畲族文学最主要、最丰富、最完美的文学载体,可谓一部完整的小说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民族历史记忆。以系统论为理论视角,在内外界阈范围对“畲族小说歌”流传地区保护非遗实践的分形性征,运用横向与纵向、正面与反面的综合比较方法进行分析与思考。从个案中窥见政府角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分多个层面系统归纳与阐述分析政府在保护利用...
与关内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不同,东北现代中篇小说几乎丧失了其自身的近代承续性,而表现出发展中的跳跃性。作为东北作家群雏形的“北满作家群”,在东北沦陷之初的文坛“饥馑”与“死灭”时期,显示了突出的中篇小说创作实绩。抗战胜利后四年间,作家构成发生突变和文坛形成不同的创作模式,使中篇小说表现出反映“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物”、追思噩梦与拷问灵魂的内容特征。
在刊刻出版业兴起以后,小说作为商品,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生产过程:创作者→编辑者→刊刻出版者→小说刻本→发行者→读者接受。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过多地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比如对创作者生平事迹、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的考证,对小说作品的形象塑造、叙事方法、艺术特色等等加以阐述,不太重视古代小说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作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很少把小说作为商品放...
长篇小说与一切文学样式相同,是人类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这就意味着,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自然和文化,而永远是与特定空间相联系的世界中的本体存在。东北现代长篇小说在其三十年的历程中,与那片充满神奇色彩的黑土地紧密相系,并随之演化与嬗变,进而成为铸就独特的东北人文精神的艺术资材。剖析东北长篇小说精神内涵的过程,也是可以使我们真切体味到关东人雄强的生命原生态和执...
在当代中国的旅游开发中,以民族文化为资源的旅游正成为备受关注的类型之一。本文以西南地区的“香格里拉游”及“火把节盛典”等为例展开论说,意在描述和阐释在中国的多民族共同体里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旅游结合为一体,以及由此引出的诸多问题。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