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先按照是否选择受益对象和对受助对象是否有行为约束两个维度,将国际上儿童现金转移支付分为普惠式模式,无条件、瞄准式模式,以及有条件、瞄准式模式三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选择不同儿童现金转移支付模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考察中国困境儿童现金救助的情况,课题组选取云南、江苏及湖北三个省进行实地调查,对被访低保儿童、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社会救助制度在缩小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方面应当发挥更好的作用。现行社会救助项目在覆盖面“应保尽保”、待遇水平逐年提高、政府承担资金投入主要责任等方面发挥了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短板: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不公平问题较为突出,救助待遇的保障水平有待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救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保障不完善、体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与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予以解决。《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总结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把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用法规形式巩固改革成果,使各项社会救助有法可依,实现了社会救助权利法定、责任法定、程序法...
构建社会救助政策与再就业激活体系联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证意义,本文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理念、积极福利理念;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现有研究,探讨了社会救助群体的就业率及意愿与社会不同阶层所受教育的相关性关系,社会救助机制本身对救助群体就业行为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社会救助群体就业行为的激励作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社会救助是不可或缺的。在上一个十年中,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城镇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构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全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7554万人。今后,尽快完成社会救助立法...
自20世纪初以来,国际扶贫中退出机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章以拉美国家的CCT计划为例,分析了扶贫战略中的退出机制,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借鉴经验。第一,在国际扶贫中,退出战略的真正含义在“退出贫困”,而不仅是 “退出计划”。第二,来自拉美国家的经验表明,退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慢性贫困和赤贫家庭来说,短期内达到计划退出门槛并不意味着永久脱贫...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特困儿童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体系的运行情况。首先,本文提出以基层教育部门为组织基础建立协调中心,在整合输入原则、协调输出原则和专业专递原则的指导下组织、管理特困儿童救助的具体工作过程。其次,本文明确了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并确定了西部农村特困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共性需要和特殊需要。再次,本文探讨了现存特困儿童的社会救助资源。最后,本...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五年,浙江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浙江省城乡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功不可没。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