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生态环境容量     检索到  33807  条相关信息

本文内容包括:水源区生态环境容量有限、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郭荣朝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节能减排成为既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又不破坏生态平衡能力的必然政策选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政策选择。但是,如何让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行动,以求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尚缺少一些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安排。本文的目的就是,借鉴环境容量使用权理论,结合其在节能减排中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法律行动提供框架性建议。

作者:陈会广 曲福田 陈利根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本章基于环境容量在城镇化安置中的演变分析,识别城镇化安置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水库移民城镇化安置的环境容量模型。

作者:周潇君 施国庆 王海宝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本文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作者:王敏晰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介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经验,包括综合型、资源型、滨海型、旅游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意义,在于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两型”社会建设。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作者:傅娆 陈洪波 潘家华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新兴的测度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经济学新方法。本文对2002~2007年青海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002年的1.83845公顷/人增大到2007年的2.77917公顷/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1511公顷/人减少到1.62809公顷/人,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

作者:赵莺燕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客观地讲,农业的生态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到了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超越了自然界的吸纳能力、生态失衡,而人类对农业四大贡献的诉求又不是那么强烈时,农业独特的生态功能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被人们所重视。至此,农业的作用呈现历史的回归,担负起恢复自身生态系统和逐步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任,担负起冲减工业化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重任,使地...

作者:朱四海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再思考何谓深层生态经济问题及其化解这些问题的生态经济负反馈调节机制,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构建和谐、有序、结构优化、功能多样、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全面、协调、均衡、有序、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姜学民 任龙 刘锦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