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社会关系变迁     检索到  8512  条相关信息

土地可以分为诸多种类,仅从使用类型上看,可以区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前文所讲的坟地,可以划归为一种特殊的建设用地。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无法利用的,被归入“四荒”的荒丘、荒地等。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的宅基地,往往是与农民家庭密切关联的,甚至可以说,宅基地的生命特征将会塑造农民家庭的组织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方式。本文通过宅基地改革分析黄村土地改革实践带来的社会关系...

作者:陈靖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郑杭生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作者:刘精明 出版时间:2000年10月
关键词:

本章重新回到代表中国市场改革先声的农村改革进程中,通过对农村改革先发地之一——安徽省农村改革实践过程的实证研究,再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乡村既复杂、微妙,同时又充满新的可能与机遇的政治社会景象。

作者:李洁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本文首先简述了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包括研究的缘起、基本问题及研究意义;其次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回溯了“国家与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生态移民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最后说明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对生态移民、国家行动、社会动员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研究运用的理论、方法、分析框架等。

作者:丁生忠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1978年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广泛、深刻而又急剧的变化。时至今日,在经济领域中,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成为支配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伴随着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化改革,政治领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的体制下,政府不再全面监控公民的个人生活和家庭事务。伴随着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国家与社会浑然一体的状态被打破。总...

作者:康晓光 卢宪英 韩恒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表面上,官办慈善存在的诸多弊病,是引起舆论诟病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慈善意义和基本价值的缺失、公众认同的转变和分化才是诱发信任危机的真正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受到排斥,彻底中断。1994年,党和国家“为慈善正名”,赋予慈善合法性,不仅让慈善在中国社会“复活重生”,而且开启了官办慈善事业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国家恢复和承认慈善的“角色”,...

作者:刘威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当代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尤其是社会治理转型鲜明地成为它的重要脉络。本书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阐释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以及社会治理转型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实践路径,不仅关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变化中的制度关联,而且从社会治理转型的视角折射社会变迁的逻辑与机制。社会变迁必然会牵动社会关系变化,并引发既有秩序及其内在动力源的调整,...

作者:李友梅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本文介绍了研究案例地李村的相关情况,透析李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种种变迁如李村合作关系逐渐弱化、村庄内部人际关系理性化、乡村社会价值观嬗变等,指出“理性生活”已经成为李村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性因素,并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日常生活实践和生活方式的特征进行分类总结。

作者:仇凤仙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