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国际经济秩序下的国家角色具有多种类型,包括领导者、挑战者、搭便车者、维持者。中国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转换自身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综观整个经济领域特别是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使人感到要整顿好经济秩序,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为政清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政工作人员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是基本的要求,善于管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是基本条件。如果党政工作人员在思想素质和管理素质上是过硬的,那么就可以避开相当部分的“改革黑洞”,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就顺利一些,经济秩序就会好得多。
2010年,中国新世纪十年扶贫规划进入最后一年,在新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在新的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措施中,应重新审视扶贫政策,也应运用更为宽泛的概念去度量贫困现状。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中国十年的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措施,衡量进步、发现挑战并提出建议。
在传统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下,独立分散的生产、生活模式使农耕经济及农耕社会成为封闭的系统,从而具有惰性。打破这个惰性的系统,才能形成趋向现代的社会经济秩序,建立与传统迥异的开放的现代经济社会系统,这一过程表现为能动的对社会、经济的“改造”。产权明晰的家庭经营方式在现代农业中仍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代表一个时代的飞跃,其中小农的“蝶变”则为时代变迁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频仍。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害,以及2020年初突发至今仍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群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危机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为迅速、精准和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职能...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东北地区社会稳定问题。首先,介绍了2008 年东北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形势。其次,分析了平安东北建设的主要成效。接下来,总结东北地区社会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关于2009 年东北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议。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些方法论:阶级斗争论,社会变迁论,社会分层论。并且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完美阐述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和必然。
信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关于社会信任的调查发布后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持续的讨论(王俊秀、杨宜音,2011)。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