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介绍了粮食安全视阈下中国跨国粮食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从建立中国跨国粮食供应链体系的意义出发,思考中国跨国粮食供应链的内涵及结构模型,对中国粮食进口通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跨国粮食供应链的障碍或制约因素,按照“优化布局、拓宽通道、提升功能、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跨国粮食供应链体系,从国家政策支持、期货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粮食供应链的绿色发展可以促进各环节资源、功能、信息和风险管理集成,形成网络化、敏捷化和柔性化的绿色供应链系统,促进东北三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东北三省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本文总结了粮食供应链绿色发展对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结合东北三省粮食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促进东北三省粮食供应链绿...
自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飞涨,并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粮价上涨造成全球粮食严重短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导致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和政治不稳定。面对粮食价格飞涨的局面,世界各国纷纷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以维护本国的粮食安全,同时,各国际组织也积极开展合作,向贫困国家伸出援手。在合作的同时,国际社会就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粮食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我国长期致力解决的一大经济问题。1978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六年获得丰收,特别是1984年,跨上了总产量4亿吨台阶,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其成就举世瞩目。但自1985年以来,粮食产量却连续四年徘徊不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粮食问题也就成了讨论中的主要热点,现将讨论情况做简单介绍。
截至2021年,陕西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八连丰”,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贯彻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仅要坚持粮食安全底线,持续稳产增收,让中国饭碗多装“陕西粮”,更要大力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聚力解决育种、生产、收储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短板问题,让中国饭碗多装“陕西优质粮”。为此,要从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耕地产能高效发展、加...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更是我国长期以来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左右。2007年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254万吨,其中,辽宁省达到1834.7万吨,吉林省达到2454万吨,黑龙江省达到3965.3万吨。近年来,东北地区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到全国商品粮的1/3强。鉴于...
本文介绍了中国粮食进口问题研究的主要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首先简述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适度进口”的新要求、“三量齐增”供需失衡的新问题、国际市场不合理的主导规则、逆全球化思潮带来的粮食安全冲击等背景;进而思考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我国进口粮源保障体系的实现机制和有关对策;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的关键期,更是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东北三省粮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粮食产量长期保持稳步增长;产业绿色化、产品优质化趋势更加明显;产业供给侧结构能够跟随市场变化适度调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业产业链实现了拓展和延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粮食产业经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