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分析了“5·12”四川地震后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以生态学视角的分析和大量案例,提出了此次灾害后的生态演替为短期、次生演替,生态修复应以自然力为主的观点;并对灾后重建中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介绍汶川地震中校舍坍塌的状况,认为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破坏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造成农村校舍建筑标准和质量低下,也是校舍大量坍塌的重要原因。据此反思中国校舍安全政策的演变,指出校舍安全的理念不足,政府投入不足、责任主体模糊,对校舍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生态恢复。首先,介绍了我国的生态系统及其退化。其次,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接下来,介绍了生态建设的误区。之后,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做法。最后,介绍了其他有关实践。
苗族传统生态消费文化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苗族先民长期与自然互动所形成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智慧。它是苗族先民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对象化结果,这为苗族先民及其后代在与自然发生关系时,起到关键的规范作用。可以说,这种生态观念和生态智慧,已经成为苗族先民及其后代的行动逻辑和共生规范。
一般认为农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3个阶段。下面我们以此为线索考察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演化相伴随的情况。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沙尘暴的治理力度,采取了包括大面积草原围封在内的很多措施,2001~2005年沙尘暴明显减缓,长期草原围封被肯定并大力推广。但是2006年更猛烈的沙尘暴卷土而来,引起人们反思。对于草原围封禁牧带来的社会文化问题,已经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而它对草原环境改善、退化草原恢复的效果又如何呢?本文作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难题,而主要是观念问题。...
农业社会历来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套认识、处理灾难的方式,包括信仰、象征和仪式,等等。四川省汶川县巴夺羌寨群众的遇旱求雨仪式,就是一例农业社会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多年来,寨子里的人不但没有怀疑过仪式的“灵验”,而且还努力为此寻找“科学”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能力的增强,“知识”发生了改变,为符合时代,如今人们并...
作为文化生态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生态学,是联系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互相作用的因素研究文艺的产生、分布以及发展规律的理论与方法;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斯图尔德。距今不过数十年。严格地说,文艺生态学迄今仍是一门孕育中的学科,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然而,文艺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艺术生产的生态学运作,文学创作与审美趣味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事...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