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萧条     检索到  794  条相关信息

日本金融系统受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欧美需求减少导致日本出口增长停滞,加之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导致日本经济继欧美之后也逐渐步入萧条。预计2008年和2009年日本GDP增长率都将在1%以下。但由于日本国内金融形势较为稳定,加之产能过剩问题并不严重,出现长期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作者:张鹏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1929—1935年)是20世纪最深刻的全球经济危机。它影响了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正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新西兰社会保障制度新举措的出台。大萧条暴露了国家保障与私人救助制度的不足,导致更多的人依赖于慈善救助,民众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自由党政府和工党政府首先做出了反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国民提供保障,最终推...

作者:张晓霞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2009年是菲律宾不寻常的一年。经济陷入低迷,创下11年来的最低增长率;在外交上,继续采取大国平衡外交政策。随着金融危机从萧条走向复苏,2010年的菲律宾经济有望好转。

作者:黄耀东 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为了校正市场非均衡状态,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尝试了各种措施。为了消除市场的非均衡,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措施,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迄今为止,经济学、管理学都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矫正非均衡经济的理论。作者曾经在对凯恩思理论与罗斯福政府实践的历史考察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平时期治理经济萧条的最佳途径是由政...

作者:黄如金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2015年,中国经济基本中止2011年以来实际GDP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趋势。2016年,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应性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操作,重新启动和维护经济扩张进程,有效促进总体经济景气的正常化,以实现从萧条到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民国时期,中国一片破败景象。20世纪30~40年代,农村经济更趋萧条,农户谋生艰难,贫困程度加深,多数家庭常常出现亏空,只好饮鸩止渴,借贷度日。可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贫困农户借贷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生活消费,当然也有少部分借贷用于了生产方面。中国农村中,除了贫困农户外,其他不同阶层农户的借贷需求则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地主、富裕中农、中农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就比较多...

作者:赵学军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要探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对“不发达地区”作出内涵和外延上的规定十分必要。字面上,“不发达”可以理解为贫穷、萧条、落后等概念,但都不十分贴切。显然,不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有相当大的重合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许多研究者曾经将贫困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完全等同,从而使其研究失去了针对性而无的放矢,因此,这一比较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很有意义。

作者:陈文晖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19世纪末期,新西兰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状态,贫困成为困扰大部分新西兰人的主要问题。早期的殖民者把新西兰看作英国殖民地的“福利试验场”,强调公民自立与自愿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殖民统治者并没有采取像英国一样的《济贫法》(Poor Law),因为他们认为新世界(新西兰)一定比旧世界(英国)好,因此,政府的济贫活动被看作不必要,各个家庭应该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一个渴...

作者:张晓霞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