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乐施会城乡循环流动行动研究项目和农村社会学习网络建设两个案例的论述,思考了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结合的问题。文章提出的经验包括:首先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其次研究者需要学会妥协;再次,在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均需要通过充分的参与来保障各方行动研究的主体地位。在NGO的试验行动中,也需要学者的参与对行动过程的观察,甚至参与到关键的行动中...
202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四强”行动作为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的战略举措。立足“四强”行动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分析甘肃省实施“四强”行动战略重点和目标,并针对当前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不足,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不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工业经济绿色低碳亟待突破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
这一节介绍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参与式行动研究。可以说,从勒温开创行动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行动研究很可能理解不同。这里我们主要借用格林伍德和利维恩的观点对行动研究进行定义。这并不是我们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权威性的,而是因为作者认同他们的观点。同时,作者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行动研究进行了定义,并结合作者的研...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在乡村治理的不同面向上展开行动,呈现了不同成效,其中不同治理主体的行动成效各有千秋。本研究分别从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全省政策行动三个层面,以自治组织行动、农村妇女减贫、殡葬综合改革、乡村儿童保护四个案例,呈现四川乡村治理之不同面向的行动逻辑。
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已成为我国劳资争议的重要形态,如何规范该争议行动,减少其利益损害性,并对我国促进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必要保障,则为我国立法应关注的问题。深圳市相关立法所尝试的规范模式与英国劳动者集体行动立法异曲同工。英国特有的柔性立法和消极立法模式经验可为我国立法所借鉴,通过法律责任豁免制度设计规范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对合法行动提供法律责任豁免保障,对违法行动...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牵头,组织在京若干高校师生,共同开展的一项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公民公益行动的系列性、年鉴性实证研究。该项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围绕震灾发生后中国公民以有组织的志愿、慈善、公益、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在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开展深入的实证调研、案例分析、政策及法律法规研究等,系统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对公民社会...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现阶段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文章从四川省东北地区S乡的4位第一书记驻村实践入手,借助社会实践理论分析第一书记的行动策略。研究表明,第一书记综合运用其在贫困村场域中的位置、资本和惯习,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的行动策略,主动融入贫困村场域的“利益共同圈”。第一书记的行动策略体现出动态调整性和对贫困村场域非对称性依赖的特征,遵循...
在我们考察合作行动时,来自政府之外的社会治理力量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合作行动者,其中,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正在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来,志愿者是一个亘古就有的社会现象,但大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而在今天,志愿服务却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这种不同证明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与以往的此类活动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型的志愿...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