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一直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点。文化商品化是否剥夺了文化价值的真实性?随着旅游市场商品化的发展,文化是否呈现出了不同的真实性表现?从现代旅游向后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游客本身是否失去了追求旅游地文化真实性的动力?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丽江古城的三个文化表演——“纳西古乐”“印象丽江”和“纳西喜院”——的描述与比较,探索了旅...
在维克多·特纳的仪式“阈限”理论视域下,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小说《宰因的婚礼》书写了婚仪如何使完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本文从西方的仪式理论入手,按照仪式的“分隔—边缘—聚合”的三阶段理论架构全文,对萨利赫小说《宰因的婚礼》中的阈限人宰因进行社会关系、交融功能与镜像意义的阐释,从而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关注一名身份低微的小人...
在这方面,如第二章所述,费孝通晚年突破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阈限,建立起了“生活论”的社会解释框架,为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此笔者已有论述。另外,从国际社会学的视野看,同样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社会学提出的“生活结构论”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应用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本章将简要综述一下日本社会学关于生活理论研究的状况,并重点评述广田康生先生的《...
在保加利亚以及其他的南斯拉夫传统文化中,共同体里被“边缘化”的人,其明显特征是阈限性和社会-文化的“边界性”。个体(男性或女性)在社会领域象征性和仪式性地被边缘化,与此同时,个体被“排斥出”亲族的生活圈(出生—结婚—死亡),并“失去”了人的身体特征。被诅咒者、罪犯、病人和没有孩子的妇女都丧失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且有着“不全的”身体。他们被描绘成有眼不能看、有...
人类非理性行为与活动影响和改变了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变化反作用于人类,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甚至影响了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组及基因蛋白质,其结果是整体生命进化链环的演替,分化成“正途演替进化”与“歧途演替退化”,是喜是忧?需要从历史演进的规律来评说。
生态生产力是基于草地生态生产力的概念而来,对生态生产力进行伦理学评估,主要应依据其生产过程和为此投入于产品分配的合 理性与正义性。生态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完美形态的载体,我们应该因其受到破坏而反省自身。
“时” 是中国农业伦理观的重要元素,农业活动中的 “时” 有丰富的伦理学内涵,包括对际会、 时序、 时宜的把握。“时”在中国农业中是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农事活动、生态保护、农业地带性以及农业生产服务市场都要依照时宜原则。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